咬文嚼字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咬文嚼字(鲁迅作品)

咬文嚼字(鲁迅作品)
《咬文嚼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 【《鲁迅全集》第三卷:《华盖集》“咬文嚼字”】 鲁迅先生有多篇以“咬文嚼字”为名的文章,其中《咬文嚼字》(一、二)原刊1925年1月11日/2月12日《京报副刊》,《咬文嚼字》(三)原刊1925年6月7日《京报副刊》,后收入《华盖集》。

咬文嚼字(汉语成语)

咬文嚼字(汉语成语)咬文嚼字(汉语成语)
咬文嚼字(汉语成语)
咬文嚼字[yǎo wén jiáo zì],亦作“咬文啮字 ”。一般将“咬文嚼字”当作“过分地斟酌字句”,看作贬义词,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语本元 ·秦简夫 《剪发待宾》第二折:“你道是一点墨半张纸,不中吃,不中使……又则道俺咬文嚼字。” 明 ·无名氏 《司马相如题桥记》:“如今那街市上常人,粗读几句书,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 但在很多时候,有些文字是需要仔细琢磨的。实际上,“咬文嚼字”原来就是“指词句上的推敲”,是一个褒义词。

咬文嚼字(1995年发行文艺月刊)

咬文嚼字(1995年发行文艺月刊)咬文嚼字(1995年发行文艺月刊)
咬文嚼字(1995年发行文艺月刊)
《咬文嚼字》创刊发行于1995年1月,发行者为上海文化出版社,今为32开,约50页的文艺月刊,主要内容则为纠正媒体艺人、名家作品的错别字。因内容颇具特色,《咬文嚼字》已成为中国境内汉语文化品质“捍卫者”角色,并共发起了多次“社会查找错字活动”,并造成一定影响。例如,2007年,台湾艺人伊能静新专辑的“纶巾”念法与稍早神舟六号错写成“神州六号”的反应,与该刊物有密切关系。除此,该月刊亦于同期刊登汉字错误排行榜。

咬文嚼字(朱光潜作品)

咬文嚼字(朱光潜作品)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姢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