柄腺山扁豆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文献来源

Cassia pumila Lam. (1785);Baker in Hook.f.(1878);Craib(1928);De Wit(1956);Chun et How(1958);海南植物志(1965);中国植物志(1988)*.

其它别名

含羞草决明、黄瓜香、梦草(《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挞地沙、细杠木、砂子草(《南宁市药物志》),地柏草(《广东中药》),水皂角(《贵州草药》),假牛柑(《广西中草药》),望江南、疳草、下通草,鱼骨折、红霜石(《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形态特征

亚灌木状草本,高30~45厘米。茎多分枝,分枝瘦长,斜升或四散,多少被有短柔毛。双数羽状复叶,互生,长7.5~10厘米;
托叶线形,长尖;小叶25~60对,镰刀状钱形,长3~5毫米,少有8毫米,先端短尖。花梗腋生,。单一或数朵排成短总状花序;萼片5,披针形,先端急尖;花瓣5,黄色,少有长于萼片者;雄蕊10,5长5短,相间而生;雌蕊1,子房线形而扁,花柱内弯,柱头截形。荚果条形,扁平,长2.5~5厘米;宽约5毫米,疏被毛。种子16~25粒,深褐色,平滑、光泽。花期8~9月。果期9~10月。
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

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

医学药用

【采集】夏、秋采收全株,晒干或焙干。
【药材】干燥的全株。根细长,须根发达,外表棕褐色,质硬,不 易折断。茎多分枝,呈黄褐色或棕褐色,被短柔毛。叶卷曲,下部的叶多脱落,黄棕色至灰绿色,质脆易碎;托叶锥尖。气微,味淡。以叶多者为佳。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5钱(大剂量1~2两)。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功用主治

清肝利湿,散瘀化积。治湿热黄疸,暑热吐泻,水肿,劳伤积瘀,小儿疳积,疗疮痈肿。
①《南宁市药物志》:"清热,消食,生津。治疳积,止烦渴。"
②《广东中药》:"治劳伤积瘀,内伤咳嗽。"
③《贵州草药,:"清热消肿,利水通淋。"
④《广东中草药,:"清热解毒,消积。治毒蛇咬伤。"
用砂锅煎熬药

用砂锅煎熬药

选方

①治黄疸病:水皂角二两,地星宿五钱,煨水服。(《贵州草药》)
②治暑热叶泻:山扁豆一两,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③治水肿和淋症:水皂角、扁蓄各一两,煨水服。
④治小儿疳积:水皂角、水杨梅、菜油各五钱,红牛膝二钱,蒸小母鸡一只吃。
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⑤治夜盲:水皂角二两、菊花三钱,炖猪蹄一对吃。
⑥治肩疮:水皂角叶、水冬瓜叶各适量,捣绒,外敷患处。(③方以下出《贵州草药》)
⑦治疔疮:山扁豆鲜叶适量,捣烂,加盐少许,拌和外敷。
⑧治痈肿:山扁豆叶,研细末,用蜂蜜或鸡蛋白调敷。
⑨治肺痈(吐臭痰):山扁豆鲜全草四两,用瘦猪肉四两煮汤,以汤煎药服。
⑩治漆疮:山扁豆全草适量,水煎洗。(⑦方以下出《湖南药物志》)
柄腺山扁豆生长地

柄腺山扁豆生长地

植物形状

多年生亚灌木状草本,基部木质,高25—75厘米,多分枝,枝条、叶轴、叶柄被疏柔毛。叶长3—6厘米,小叶
柄腺山扁豆

柄腺山扁豆

12—20对,线状镰形,长8—12毫米,宽约2毫米,先端具凸尖,基部圆形,中脉靠上缘,无小叶柄,叶柄上端有1枚具柄腺体。托叶线状锥形,长6—8毫米。花单生叶腋,或数朵组成总状花序;总花梗先端有2枚苞片;萼片卵状长圆形,先端渐尖,长5—6毫米,外面被微柔毛;花瓣黄色,倒卵状长圆形,有柄,短于萼片或等长;雄蕊5,花丝长1—1.5毫米,花药长圆形;子房无柄,被毛,花柱无毛,柱头小,头状。荚果扁平而直的带状,长3—5厘米,宽约4毫米,被疏柔毛。种子10—20粒。花期8—9月,果期10—12月。

分布及生境

分布及生境:产西双版纳(勐腊);生于山坡草地。广东也有。印度、中南半岛、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广布。属亚灌木状草本,基部木质。有一定的医学药用价值。生于林下山坡间及田野、路旁。分布华北,南延至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台湾,云南等地。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