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畏舰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概况

通常意义上的“无畏舰”有两种含义,狭义指英国于1906年下水的无畏号战列舰。广义上,也是较多情况下则指各国以“无畏号”为模板设计建造的“全重型火炮战列舰”,是20世纪初起各海军强国竞相建造的
无畏舰

无畏舰

一类新型主力舰的统称。如果细分,则广义的无畏舰还可以分为(早期)无畏舰、超无畏舰、后日德兰型无畏舰、条约型无畏舰、高速无畏舰。值得注意的是,自海军条约时代起,有人不再将此后的战列舰看做无畏舰,但由于这些战舰还是符合无畏舰的核心意义,即“全重型火炮战列舰”,因此严格说仍然属于无畏舰类型。

无畏号

无畏舰的名称与分类来源于英国海军于1905年开始建造的“无畏”号(HMS Dreadnaught)战列舰。最大
无畏舰

无畏舰

的特点是采用了“全重型火炮(All-Big-Gun)”概念。其特征可以概括为:它取消了以往战列舰上的用于攻击的第二口径主炮,装备了统一型号的单一大口径主炮,仅保留了用于防御轻型军舰的副炮。在提高精度的条件下,数量越多的大口径火炮进行齐射可以在远距离海战中有效的打击目标。“无畏”号使用高功率的蒸汽轮机做动力。该舰是一种技术上具有革命性的战舰,成为现代战列舰的始祖,确立了其后达35年世界海军强国战列舰火炮与动力的基本模式,战列舰的火炮射程以及航行速度不断的大幅度的提高。此类战列舰被统一概括为“无畏舰”。在无畏号模式之前的战列舰被称作“前无畏舰”。在主炮口径的划分上,英国海军装备13.5英寸口径以上主炮的无畏舰,通常被称为“超无畏舰”,它的主炮炮塔都配备在舰体中心线上。
无畏号战列舰的出现,使当时各国海军现役的战列舰变得陈旧过时,各国开始建造这种采用了“全重型火炮”概念的无畏舰,以取代“前无畏舰”,引发了各海军强国海军军备的竞争,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和德国海军围绕无畏舰的建造展开了海军造舰竞赛,其它国家也加入了进来。1916年日德兰海战,是无畏舰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战,无畏舰的辉煌时代达到顶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主要海军强国签订的《华盛顿条约》主要针对的就是此类战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日本海军建造的“大和”号战列舰装备460毫米口径主炮,排水量高达7万吨,成为“大舰巨炮主义”的顶峰。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无畏舰在海军中的地位渐渐被航空母舰所取代,便开始退出军事舞台。

诞生始末

1906年,一种全新的战列舰出现了。无畏舰(Dreadnaught)的名字来源于英国海军的“无畏”号战列舰(HMS Dreadnaught)。它采用了统一型号的重型火炮,以及高功率的蒸汽轮机。其设计实现了意大利著名工程师库尼贝迪的构想,排水量17,900吨,航速21节,装备有安装在五座炮塔内的10门305毫米主炮,24门76毫米副炮,水下鱼雷发射器5座,这比当时其它最大的装甲舰的火力还要强1倍以上;两舷,炮塔和
无畏舰

无畏舰

指挥塔的装甲厚达280毫米。无畏号的下水,加快了各国海军的竞争。德国的拿骚级战列舰、美国的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及其后续舰纷纷采用无畏号的标准。此类战列舰被统一命名为“无畏舰”。其特征可以概括为:统一口径的主炮(通常口径为11至13.5英寸),主炮塔布置于舰艏和舰艉,以及交错布置于舰身舯部。排水量大多为20,000吨以上,一般使用蒸汽轮机作为动力,航速超过19节。这一时期,英国和德国展开了大规模的海军军备竞赛。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共有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73艘,德国则有52艘。

相关型号

超无畏级

随着战列舰的主炮口径增加到13.5-15英寸,火炮有效射程不断增大,主炮炮塔都布置在舰体水平纵向中轴线上,减少或取消舯部的主炮塔,排水量增加到2,5000吨以上,这种无畏战列舰通常被称为“超级无畏舰”,日本称为“超弩级战舰”。英国的猎户座级战列舰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德国的巴伐利亚级战列舰、美国的内华达级战列舰、日本的扶桑级战列舰,及其后续舰都可以视为典型的超级无畏舰(Post-eadnaught)。

德兰战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1916年,英德两国海军之间爆发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海战——日德兰海战。根据这次海战的教训,主要的海军国家改进了无畏舰的设计。主要改进措施包括:增大主炮口径,改进炮塔、火药库等部位的防护;采取重点防护措施,加厚重要部位的装甲,减少或取消非重要部位的装甲;重视水平防护、以及水线以下对鱼雷的防护。这种无畏型战列舰通常被称为“后日德兰型战列舰”(Post-Jutland Battleship)。例如英国建造的纳尔逊级战列舰,日本的长门级战列舰

条约型

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五个海军强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吨位(35,000吨)和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而列强以此为基础建造的主力舰则被成为“条约型战列舰”。如英国的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美国的南达科他级战列舰,法国的黎塞留级战列舰和意大利的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

高速战舰

高速战舰/后条约型战列舰
随着1936年伦敦海军条约到期,战争的阴影再次笼罩世界,列强纷纷拿出对策建造新型主力舰。这便是后
无畏舰

无畏舰

条约型战列舰的由来。这期间由于科技的进步,特别是发动机的发展,战列舰航速得到显著提高,普遍达到28节以上。因此,这个时期的战列舰/无畏舰又称作高速战列舰,她的出现也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战列巡洋舰失去了意义。后条约舰的代表有德国的俾斯麦级战列舰、美国的衣阿华级战列舰、以及日本的超级战列舰大和级战列舰

特点

谈到“无畏”级战列舰估计每个海军史爱好者都会下意识的想到一个形容词——划时代,的确,10门单
无畏舰

无畏舰

一大口径305MM主炮、蒸汽轮机动力、21节航速、全面重装甲防护,使当时各海军强国的上百艘各类型战列舰立马过时,对各国海军的影响不亚于20世纪后期核航母的下水。在“无畏”级设计之前,其最显著特征——统一口径主炮模式,在1903年意大利海军界已经提出,1904年美国海军曾要求国会拨款建造BB26“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8门305MM主炮,可惜在随后的两年中被搁置。1905年在现代海军发展史上是一个分水岭,这就是对马海战,此役总结了进入钢铁时代的海军技战术理论和战舰建造,并对20世纪前20年的海军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无畏”级的产生和此役是分不开的(后面祥述)。另外说到“无畏”级不能不提约翰·费舍尔爵士(JohnFisher),1904年以现役上将军衔出任第一海务大臣,当时公认的炮术专家(这很重要,后面将分析),皇家海军攻击至上的坚定支持者。任职期间,以建设世界海域内无以匹敌的皇家海军为己任,坚定的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在这种氛围下,1904年10月,由费舍尔牵头组成了一个委员会,其成员是他精心挑选的,目的是拿出一个新战列舰的设计方案。很快,产生了初步方案,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统一的12"主炮和21节航速。由于受到当时英国造船厂的船坞和能力的限制,在尺寸和排水量上相对较小(标准16500吨级)。该方案在提交费舍尔后,此公决定新战列舰可以不受英国当时所有造船厂的限制设计建造,以求的最大火力和航速,这一决定使方案中的新战列舰尺寸进一步增加,达到标准17900吨160M,超过“纳尔逊爵士”级 的
无畏舰

无畏舰

16000吨和135M,这个设计方案就是“无畏”级。以下是从防护、动力和火力方面分析它的特点。
“无畏”级排水量18110/21845吨(标准/满载),装甲总重量约5000吨,相比较“纳尔逊爵士”级多出800吨,装甲钢采用了表面硬化处理,使得强度和抗穿透性显著提高。“无畏”级的防护要更全面,炮塔、机舱、弹药库、司令塔等关键部位的装甲厚度达到280MM,舰体舯部装甲带最厚处也是280MM,全部包覆舰体,到两端(首尾)部分为64MM,尤其是注重了水线处和水线以下对付水中爆炸物的攻击(水雷和鱼雷)。甲板装甲板采用多层布置,最厚处3层共75MM,主甲板采用穹型(蛋壳原理),中间隆起两边稍低下与舷侧装甲对接。最显著的区别是在舰体结构上,舱室尽量小型化水密化以提高水密结构增加浮力储备,隔仓间的支撑壁采用强化钢结构以提高隔仓的强度和韧性。水线下和水线处的舱室间全部取消横向联络门,水密门的数量被尽量缩减,舰员的进出只能通过纵向的水密门。另外取消了传统的舰首撞角。这些措施在动力方面最大的改进就是使用蒸汽轮机。在方案设计时,对最大航速的要求就很明白——21节,并且是能够在长时间内可以保持的。在当时的经验来说战列舰创造的最大航速是19节,并且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能够保持的巡航速度是14.5节,且只能维持在8个小时以内,超过这个时间对相对复杂的蒸汽机的可靠性和寿命都是致命的,同时主轴过热,引擎过载,面对这些故障即使是最有经验的轮机兵也无计可施。在此之前皇家海军已开始在较小型的战舰上实验性的采用了这一新型引擎以便测试和积累经验,1898年在300吨级的鱼雷驱逐舰“蝰蛇”号上采用了10000马力的帕森斯蒸汽轮机,取得了当时令人震惊的37节航速,后来陆续在一些驱逐舰和侦察巡洋舰上采用这种动力机组,实际使用证明了这种新式动力机组性能上相对蒸汽机组的全面飞跃。而在15000吨级以上的战列舰上采用新式蒸汽轮机,在当时的英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还是首次,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设计思想的跳跃。“无畏”级的动力部分安装了18台三涨式蒸汽锅炉,4台帕森斯蒸汽轮机组22500马力(海试时达到24700马力),最高航速21节(海试时达到22.4节),相比较“纳尔逊爵士”级的往复式蒸汽动力机组功率只有16750马力(15台锅炉),最高航速只有18节,尤其是在高速续航力上,蒸汽轮机可以保证“无畏”级以20节以上航速持续行驶13个小时而保持良好的可靠性,这在战斗状态尤其重要。

红色警戒3 苏联单位

单位简介

设计用途:重型炮击舰
  制造方:公民造船厂
  原产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量产方:苏联造船厂
  关键指标:
  >V4“大锤”巡航导弹阵列
  >紧急手动强制发射系统
  >装满励志图书的船员图书馆
  >烟熏消毒的三层高低铺
  >舰内电子广播系统

历史资料

当第一枚V4”大锤”火箭呼啸着掠过西伯利亚灰蒙蒙的天空并轰碎它的标靶——离最近的海洋有几百英里远的一艘用三合板胡乱拼凑的中等尺寸巡逻艇时,在场的部队首长们就像父母看着自己孩子赢得象棋比赛冠军那样自豪地看着残渣在熊熊火焰中燃烧。然而在周围一圈灿烂的笑面中,有一张脸却随着测试的进行而晴转多云。对于造船大师谢尔盖·康达科夫来说,V4的巨大成功意味着军方高层很快会登门,要他制造出下一代的武器,而他已经知道他们要求的会是什么了。把这些大块头从稳固的地面发射向固定目标是一码事,从怒号的大海中、飘摇的平台上修正火箭推进则是另一码事。他在那瞬间就已经知道,这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大的技术挑战,也就是这一瞬间,当代无畏舰的构思破壳而出了。
有着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无比壮丽的船体,无畏舰已经在各式各样的战争中建立了她自己的名声,证明自己在于其他战舰的对抗中立于不败之地。苏联通常用致命的鲨鱼级潜艇编队来保护侧翼,确立无畏舰的海上最强威信。她在海战中无坚不摧,然而人们仍能回忆起它缺乏对内陆目标的打击能力的老日子,无论如何无畏舰要以侧舷对敌来施展巨型炮阵火力的日子早已过去了,感谢康达科夫的工作。
  选择全苏联海军最大的标准舰身是康达科夫工作过程中最简单的决定。即便在减少装弹的情况下也没有其他舰船能应付得了庞大威武的V4”大锤”火箭。虽然如此,把发射机构安在船上仍然是一件极为艰巨的任务,还要算上发射筒下面的供弹机构。康达科夫和他的队伍需要逐层甲板来彻底改装,最后他们终于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当然他们也做出了牺牲,例如船员的生活空间减少了、一个辅助公共厕所也被砍掉了,为无畏舰在军人中招来了一堆不吉利的花名。无论如何,无畏舰军官们为他们的工作极度自豪却是出了名的。
尽管有苏联工程队伍所取得的胜利,康达科夫还是认为无畏战舰只是获得了部分成功,V4”大锤”火箭的巨大后坐力使其即便在最普通的航速下也无任何精确率可言。因此,无畏舰将不得不完全停船才能发射火箭,在战斗中这种动作会把船只和全体水手置于危险的境地。失去这么一个昂贵的攻坚平台、或至少失去舰上人员的潜在可能性,驱使康达科夫把革新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通过吸收米格战机上的喷气推进机构,重设计了一个蒸汽驱动的装置,康达科夫的队伍开发了一个精确判定的冲击吸收系统来抵消V4”大锤”的反作用力。
  伴随着预算急速上升还有军方的紧盯,康达科夫向世界揭示了无畏舰破坏无极限的形象,无畏舰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成为了一个传奇,突然之间这款新型号的无畏舰就能真真正正绕着岸防工事转着圈圈泼洒着无产火箭光辉。
  伴随着火箭雨冲破苏联全球的敌人,装备V4”大锤”的无畏战舰的传奇在战斗中越传越响,无畏舰的船长迅速得到了爱国与勇敢的名誉。该舰在海平线上根本不可能看走眼的壮美轮廓,很快就在已经慑人的武器库中再添一项:恐惧。在未来的岁月中,目睹一整支舰队在无畏战舰迫近的阴影中望风而逃将会成为平常不过的事情,不过强大的V4”大锤”能确保一些目标连逃的机会都没有:兵营、电厂、精炼厂、城墙——一切不能打包逃走的都将屈服于无畏舰长的淫威之下。

作战摘要

天降怒火——凭借着三座远程弹道导弹发射架,无畏只需要很少的数量就能摧毁海面与陆地的大多数目标。她的火箭可以打击到遥远的内陆,但却无法锁定近身的目标。
   舰长之怒——无比狂热的无畏舰长们对V4“大锤”发射机构的超负荷使用与他们对敌人的无情蹂躏同样名声在外。借此他们大大加快了无畏的射速,虽然这么做会对发射机构的电器与机械造成损害。不过此时,基本已经没有敌人能够发起反击了。舰长们身上这种超凡脱俗的贵族式傲慢只会让无畏舰的名声更加显赫。
   同志,稳住!——一系列的回转装置,巨大的而令人震撼的推进器,以及抵消V4“大锤”后坐力的气压制退器,使得火箭拥有对目标极高的精度和破坏力,即使是战舰在全速行驶时也是如此。火箭的飞行速度很快,防空武器无法对其进行锁定。
   庞然大物——无畏在大洋上不是一种敏捷或易于操作的船只。她巨大的尺寸无论加速、转向还是停船都比更轻更灵魂的船慢上很多。因此无论多么坚固,她在前线海军混战时还是很容易受到攻击,要尽可能地为她配备潜艇护航。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