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理论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扩展理论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是由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卡曼教授提出的一种情境理论。卡曼认为,领导行为要与被领导者的成熟度(指技术业务水平、自我控制能力等)相适应,不同的成熟度应采用不同的领导方式。当被领导者的成熟度较低时,应采取“高任务、低关系”的领导方式,即图中的“命令式”;当被领导者进入初步成熟阶段时,宜采用任务行为与关系行为并重的“说服式”领导方式;如果被领导者较为成熟,则应减少任务行为,加强关系行为,实行“参与式”领导;而当被领导者成熟度较高时,可采用“低任务、低关系”的“教授式”领导方式。当然,授权不等于放任自流,上级仍需给下属以支持和帮助。

权变理论

1967年,美国的菲德勒提出了权变理论。他指出,领导的绩效取决于三种情境因素:(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主要指双方是否相互信任,被领导者是否乐于接受领导;(2)任务的结构。指工作任务的常规化、程序化程度,是否有明确的目标与计划,是否者应根据情境因素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领导行为。菲德勒的研究结论可用下表来表示:

路径-目标理论

1968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伊凡斯提出了途径-目标理论,以后由其同事豪斯加以补充和发展。该理论以期望机率模型和俄亥俄四分图理论为依据,认为领导者只有具备激励下属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只有让下属在工作中得到满足,才能真正提高领导效能。目标-途径理论的要点是:(1)领导者要通过明确目标、给予支持性监督、对职工进行培训等方式使工作规定明确化,从而增加职工对达到工作目标的期望机率;(2)当职工明确了“目标途径”的关系后,领导者要更多地考虑职工个人的需要;(3)领导者要支持职工为实现目标所作的努力,帮助其消除障碍,并增加个人满足的机会;(4)承认并刺激职工对奖励的要求,奖赏达到目标的成就;(5)根据下属的特点(包括教育程度、对成就的需求、领悟能力、对独立的需求程度等)和任务的性质,从下列四种领导方式中选取最合适的一种:指令性方式,即领导者发布指令,决策时没有下属参与;支持性方式,即领导者从多方面关心、支持下属;参与性方式,即领导者在作决策时,征求并采纳下属的意见;成就指向性方式,即领导者给下属提出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并相信其能够达到。

领导-参与模式

弗洛姆和耶顿于1973年提出了领导-参与模式论。他们把决策质量及可接受性、领导的作风作为两个环境变量,认为当决策质量要求高而下属具有领导者所不具有的知识时,就应让下属参与决策。当决策与下属的价值观一致时,决策的可接受性就强。弗洛姆和耶顿把领导作风分为五类:(1)高度专制;(2)听取下属意见;(3)吸取个别下属的建议;(4)广泛听取下属意见;(5)让下属参与决策。他们认为,在选择领导作风时要遵循信息原则、目标合适原则、非结构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冲突原则、合理原则、接受最优原则等。依据上述原则,弗洛姆画出了简易的决策流程图。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