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事件
导读
8月23日,南京《扬子晚报》首次爆出约30多名市民因食用小龙虾导致肌红蛋白超标引发了“横纹肌溶解”,一时引发人们的恐慌。该文章怀疑造成这一症状的“罪魁”是“
洗虾粉”,许多媒体亦纷纷查出“洗虾粉”的主要成分是草酸,“酸性为醋酸的10000倍,是导致‘肌肉溶解症’的主要原因”。但实际上无论是草酸还是柠檬酸和亚硫酸盐,经过高温烹煮后残留并造成“肌溶解”的可能性都很小。引起横纹肌溶解的药剂应该是在虾肉中——小龙虾的养殖环节更加“可疑”。
从2010年七月份开始,
南京鼓楼医院急诊科陆续收治了因食用龙虾而入院的病人。与普通龙虾带来的食物中毒不同的是,这些患者并没有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而均表现为肌肉酸痛难忍,医生诊断为横纹肌溶解症。情况严重的还因
肾功能受损,出现了“酱油尿”。
原因调查
因何致病?
南京市疾控中心:
不可能是“洗虾粉”惹的祸
南京市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说,疾控部门将召集相
相关图片
关流行病学家和营养学家等进行调查。和以往疾控介入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不同的是,龙虾引起“横纹肌溶解症”的病例比较分散,是由各家医院上报到区县疾控中心,而汇总到南京市疾控中心的大概有20例左右。龙虾的来源比较分散,有的是家里自己烧煮的,有的是在外面餐馆吃的,他们之间没有一定的关联性,“如果20例都是来自同一家餐馆,同一时段发生的,调查和认定都比较简单,”这位负责人坦言,但是这么分散的病例,调查和取样是有一定的困难。“如果能明确是哪一种物质,也可以很快检测出来,但是现在不知道是哪种物质,比如把所有可怀疑的对象一一排除了检验。”这位负责人表示,必要的时候还要会同农林和药监部门,对可疑物质进行检测。
“横纹肌溶解症说是"洗虾粉"惹的祸,我们认为不可能。”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李解权说,新闻报道该事情后,他们立即组织相关专家对此事进行了
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基本否定了“洗虾粉”致病的说法。“洗虾粉”主要成分是草酸,是一种氧化剂,主要起清洁污垢作用,虽然草酸经清水浸泡和高温烹饪后会分解掉,但毕竟是化学物质,不宜在食品加工中使用。
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专家:
不认同病例和龙虾有关
这么多病例真与龙虾有关吗?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专家唐建新并不认同。他说,现在的龙虾,饲养过程中以生态食物为主,食谱广泛而复杂,基本不需要添加人工饲料,也不需要使用任何药物。
美国食品安全检查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我省每年都有大量的龙虾出口到美国,充分说明龙虾不是百姓认为的那么“脏”。
南京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建中也强调,现在还不能确定是龙虾中毒。“由于龙虾本身不会合成毒素,他和河豚不一样。”吴建中表示,目前到底是什么原因仍然没有定论,探寻原因是一个科学的过程,不能凭印象凭经验。如果怀疑是哪种化学物质引发的中毒,必须要做实验,进行毒理分析。
三大疑点
随着
南京各大医院收治的病例数量不断增加,“怎么
浸泡后的小龙虾
吃,吃多少,都可能会发病”,这让很多研究流行病学的专家感到很不解,从目前的病历资料看,没有太多明确的指向性,也难以寻找规律。专家指出,对这种新发现的群体性发病原因的探究,不能凭经验,也不能太早下定论,而是要进行实验室论证,科学地探寻发病原因。而从
鼓楼医院、省人民医院等上报疾控的病例来看,还存在着以下三大疑点。
疑点一
在家烧煮的发病比外食的多
从上报到疾控部门的病例上来看,在家中烧煮吃龙虾的诱发“横纹肌溶解症”的人数还比在饭店就餐的要多。鼓楼医院是南京最先收治此类病患的医院,曾经从7月20日到7月28日收治的11位吃龙虾引起肌溶解的病人,都是从农贸市场买来龙虾自己加工的。他们无一例外表示,龙虾看上去新鲜干净,买了之后也洗刷的很干净,腮什么的都剪了。鼓楼该院上周又收治了一家人,其中小女儿已经住进肾科病区,这一家还是自己从
惠民桥水产批发市场买来龙虾。一些家庭会在路边的流动摊贩手中购买,再想找都找不到人了。
当然,也有一些市民在餐馆里吃龙虾后发病的,其中8月中旬
江苏省人民医院就连续收治一批病患,基本上是在同一时段,在南京某家龙虾馆吃的龙虾。事件被媒体披露的当天,白下区卫生监督所带队对涉及到的饭店进行了检查。据介绍,这家饭店在南京开了多年,从各项卫生证明来看,都符合规范,出现这样的“中毒事件”也是第一次。而龙虾的来源则是惠民桥一家门面房。
一位专家表示,小龙虾必须要蒸煮时间达到30-40分钟,但很多家庭不会煮这么长时间,不排除一些饭店的龙虾反复蒸煮过。但是一般市口好的店面每天龙虾销量很大,还为了保持口感,也不会煮太长时间。
疑点二
和过敏体质有关
“这家龙虾馆每天这么多人吃龙虾,为什么就这几个发病?”疾控部门一名专家质疑说,从南京人每天吃龙虾的数量看,目前20-30个人发病比例依旧还算是比较小的,属于散发,他怀疑还是和人的体质有关。从这些例病患的分析来看,有的人轻,挂挂水就好了;有的人发病严重,需要住院治疗。所以有专家怀疑说,是不是还是和过敏体质有关。一些过敏体质的特殊人群在药物刺激后会产生异常
免疫反应。而过敏体质又跟遗传有关,所以如果父母有一方是过敏体质,小孩很大的可能性也是过敏体质。
南京市中医院皮肤科石红乔主任说,龙虾是一种高蛋白食物,容易引起异种蛋白反应。从中医的角度讲,龙虾是“
发物”,对
过敏性体质的人来说是个过敏原,不少市民由于贪吃小龙虾,身上布满小红斑,奇痒难耐,严重时还伴有
痛风发作。石主任提醒广大市民,特别
洗虾粉
是过敏体质的人,小龙虾一定要慎食。
疑点三
吃得多的人未必发病重
在医院收治的一些病例中,龙虾吃得多的人发病重,但是此后出现的一些病例并没有继续“佐证”这一规律。比如前天江苏省人民医院收治病人小宫,她的爸爸吃的最多,却没有患病,而她和妈妈每人吃了不到10只却造成了
肾脏损伤。鼓楼医院上周收治的一个女孩,号称平时是“龙虾杀手”,但是这次只吃了八九只龙虾,就住进了医院。
甚至有专家怀疑说,有一些饲料添加剂也可以引起横纹肌溶解,抑或是烧煮的过程添加的作料中,是否含有什么诱发疾病的成分,这一切都有待于检验。
健康提醒
掉钳的龙虾要慎食
医生提醒,龙虾本身生存的环境藏污纳垢,龙虾头部又是最容易吸附重金属和细菌的部位,所以食用小龙虾,最好要去头。活龙虾在买来后,最好放在清水里养24-36小时,使其吐净体内的泥沙等杂质。在加工龙虾时,它两鳃里的脏东西要清除,因为鳃毛里面吸附了很多细菌,最好是把鳃剪掉,虾壳最好用刷子刷洗。龙虾细爪的根部最容易藏污纳垢,一定要剪掉。最后还要经过刷、洗才能烹饪。
另外,龙虾是否用洗虾粉洗过靠吃是无法品尝出的,但可以通过观察来鉴别。用洗虾粉洗过的小龙虾,往往看上去非常干净,色泽也很光鲜。但是被腐蚀过后的小龙虾虾钳很容易脱落,如果餐桌上的小龙虾虾钳普遍比较少的话,使用洗虾粉的可能性就比
龙虾
较大。
出现三症状要及时就医
发病之后每个人的情况也不一样,有的是小便发红,像酱油色,有的则直接没尿了,发病时间也是因人而异,发病快的一天就能发病。如果市民出现肌肉疼痛、乏力和深色尿时,最好能及时到医院检查血、
尿肌红蛋白、
血肌酐、血尿素氮等指标,如果能及时积极地补液,清除对机体有害的物质,会有好的转机。他们曾经接诊了一名患者,吃了一天的降血脂药物之后,觉得浑身乏力,确诊为横纹肌溶解症,由于治疗比较及时,最后恢复了正常。如果病情严重损伤到肾功能后就得进行血液透析等,严重的会危及到生命。
俯卧撑事件
事件经过
2012年7月,24岁的小周和同事比体能,一口气做了200个俯卧撑。孰料,第二天浑身肌肉酸疼,到医院一查竟然得了横纹肌溶解症。鄞州二院肾内科主任包蓓艳说,高温下的剧烈运动、创伤、
病毒感染、药物等都会引起横纹肌溶解症。
专家提醒
长时间不运动,突然剧烈运动,再加上
高温天气,没及时、大量补充水分,肌肉中大量产生的肌酸激酶来不及排出,释放到血液中,引起肾小管堵塞,导致急性肾功能损伤。所以切不可在长时间没运动的情况下,突然做剧烈运动,运动应该循序渐进,最好能有健身教练安排每次运动量。同时,在运动的时候,要及时补充水分。
暴食海鲜事件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连续收治的这两名“横纹肌溶解症”病患,一名为16岁花季少女,另一名是35岁的吴先生,这两者都因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多脏器功能衰竭,一度生命垂危。据悉,两位病患在发病前皆食用了大量河鲜海鲜,经过医院多科室联合救治,目前终于转危为安,都已康复出院。
医生指出,饮食不当、过量很可能是横纹肌溶解症的诱发因素,事实上,因食用了大量河鲜海鲜导致患上横纹肌溶解症,类似的事故早在2010年7月在南京也发生过,当时南京等地突然出现大量横纹肌溶解症病例,罪魁祸首就是人们爱吃的小龙虾。为此,医生建议市民在品尝海鲜的时候,要节制,避免段时间大量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