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古国三部曲”(The Old Kingdom Trilogy)的开篇之作,《萨布莉尔》在澳洲与美国荣获多项提名与奖项,出版当年就囊括了首届澳洲奥瑞丽丝奖(Aurealis Awards)的最佳奇幻小说奖和最佳青少年小说奖。
《萨布莉尔》首先是一个关于善与恶的故事——不是形而上意义上的善恶二分,而是简单纯粹的童话式正邪之争。役亡师与亡者,背叛者与被背叛者,女主角与她贯穿全篇的对手……作者并不想与读者讨论为何善之为善,恶之为恶,只将一切直白清晰地展现在文字间。即使是最为正邪莫测的莫格,在不同场合下也表现出其明显的善恶趋向。
这是一个关于
父与女的故事。从某种程度上说来,萨布莉尔对
阿布霍森的感情比她对塔其斯顿的好感更加真实可信。开篇时,她是一个沿父亲的足迹
踟躇而行的女儿,但随故事发展,她作为阿布霍森继承者的身份逐渐彰显。阿布霍森扶着女儿从冥水中跑过时,这一景象仿佛“传承”二字的具象化。阿布霍森死于罗吉尔之手,而他作为役亡师的身份则是随女儿的长成而划上了句号。父母的生命总是不知不觉地为子女所取代,新旧传承也因此成为文学作品乃至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这也是一个关于生与死的故事。生命与永死间的瞬间过渡在书中延展为一道漫长的冥水,以及只有役亡师与
灵体才能往来其间的冥土九门。“万事万物,必有其终”,如阿布霍森所说,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历代阿布霍森不仅引渡着不愿安息的死者,也以淡定的仪态审视着因死亡而完满的人生。“一些在现世暧昧不明的问题往往只能在冥土中找到答案。”也许只有站在生与死的高度,才能摒除眼际耳畔种种浮丽喧嚣,进行更为沉静的思索。
当然,你也可以在这个故事中看见责任,看见勇气,看见忠诚。你更可以对以上阐释大摇其头,将它们抛到脑后。对每位读者来说,同一故事的意义必然不尽相同,只有你才有权力判断自己在其中看见了什么。
古国三部曲发生在一块由界墙一分为二的大陆。界墙以南,是类似二十世纪初英国社会的安塞斯蒂尔;界墙以北,是为咒契魔法、
肆行魔法,以及各种神秘力量主宰的古国。古国中,几乎所有役亡师都遵行
肆行魔法之道,身为咒契法师却又能熟练运用役亡术的,只有阿布霍森一族。
文中对冥土景象的描述,以及役亡师仰仗音律与摇铃的施术方式都是着力表现的重点(尼克斯表示他关于冥土的主意主要是受到了“
地海”系列和希腊神话的影响)。在《萨布莉尔》中,对冥土前四环的景象有详尽的描述,但直到三部曲终章《阿布霍森》时,九环九门间的冥土景象才全数展现在读者面前。加思·尼克斯并不急于阐释自己的设计,而是不动声色地把各类概念直接展示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被蒙住双眼后引入密室,和
萨布莉尔一起,渐渐摸索出古国的全貌。
对于架空背景的奇幻国度,说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创生于文字也毫不为过。因此,怎样用有限的文字,以花示世界,以沙示天堂,在为读者留出足够想象空间的前提下勾画出完整而生动的异世界,也是作者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尼克斯文风稳健,在场景描写方面颇具特色。展开情节时,他文字平实,没有大开大阖,不嫌造作;但在环境描写方面,他往往能用精练的笔触将预期画面传达给读者。分隔着晴空与雪国的奇异界墙,屹立在瀑布边沿上的阿布霍森家宅,泊有黑帆墓船的圣谷,废弃的水栅和美丽的
赛尔海域……一切画面都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徐徐展开,仿佛数缕精致的彩线,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具有尼克斯特色的织锦。《黑暗元素》三部曲作者菲利普·普曼称赞尼克斯笔下的世界“与我们的世界同样具有空间的真实感,匠心独具,创意十足”。
对于役亡师这一角色,国内的读者几乎都是从游戏中了解到的,国外的奇幻作品中也罕有涉及,而加思·尼克斯的《萨布莉尔》却能带我们走进役亡师那神秘莫测的世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