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尔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人物经历

乔治·赛尔于1897 年出生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但在年仅三岁时,就随父母一起迁居到了奥地利的维也纳,因此,他早年一直是在奥地利受的音乐教育。赛尔的音乐才华显露得很早,他七岁时,就己作为小钢琴家而登台表演了。以后,赛尔随音乐家雷格尔、罗伯特、弗斯特和门迪切夫斯基学习钢琴、音乐理论和作曲课程,很快,赛尔就成了一名出色的青年钢琴家和作曲家了。赛尔作为指挥家开始出现在指挥台上是从他16 岁时开始的,当时,他已开始指挥十分有名气的维也纳交响乐团了。第二年,即赛尔17 岁那一年,他在德国的柏林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了自己创作的交响曲。这时,他的名声已经很响亮了,加上他10 岁时就作为钢琴独奏演员与维也纳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因此,年轻的钢琴家、作曲家和指挥家赛尔的形象·就开始树立在人们的面前了。 1917 年,大作曲家兼大指挥家理查·施特劳斯慧眼识才,发现了赛尔与众不同的音乐天才,经过他的鼎力推荐,赛尔于当年担任了斯特拉斯堡市立歌剧院的常任指挥,从此,20 岁的赛尔便正式走上了指挥家的道路。赛尔在其指挥生涯的前一半主要是在欧洲度过的,他曾在1919 年到1939 年的20 年中,先后担任了布拉格德国剧院、(1919—1921)达姆斯塔特歌剧院、(1921—1922)杜塞尔多夫歌剧院、(1922—1924)柏林国立歌剧院、(1924—1929)格拉斯哥苏格兰爱乐乐团(1937)和海牙交响乐团(1939)的常任指挥,此外还曾在1927 年担任了柏林高等音乐学校的教授。到1939 年赛尔离开欧洲来到美国定居前为止,赛尔己足欧洲音乐界中的一个很有影响的知名音乐家了。赛尔来到艾同以后,很快便被曼内斯音乐学院聘为教授,顺利地开始了他在美国的艺术生涯。其实赛尔也并不是初次来美国,早在1930 年,他就在美国老资格的圣路易斯交响乐团中担任过短期指挥,并给美国听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这次重来美国,赛尔则是想将自己后半生的艺术生涯,完全扎根在美国的艺术土壤之中。1942 年,他开始担任了著名的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指挥,一直到1945 年,赛尔都在这个歌剧院中工作,这期间他指挥演出了很多歌剧作品,此外在1941 年,赛尔还应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的邀请,在由这位大师亲手组建的美国NBC 交响乐团中担任客席指挥。 1946 年,赛尔开始了他指挥生涯中具有伟大意义的新阶段,这一年,他接过了美国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的指挥棒,开始担任了这个令人感兴趣的乐团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赛尔自担任了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以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乐团,他与这个乐团整整合作了24 年,直到1970 年他73 岁逝世为止。赛尔在这不寻常的24 年当中,以其超人的才华、忘我的精神和严厉的作风,将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的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他率领这个乐团在世界各地进行巡回演出,使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的名字成为世界交响乐团中最响亮的名字之一。
赛尔虽然是一位在匈牙利出生的指挥家,然而他却是在奥地利受的音乐教育,早年的艺术活动也主要是围绕着德奥地区而进行的,因此,赛尔实际上是一位很“德奥化”的指挥家,他在长期训练克利夫兰交响乐团时,也的确将那种严谨、精密和细腻的“欧化”风格带给了这个乐团,难怪后来克利夫兰交响乐团获得了“全美最具欧洲特点的乐团”和“精密的使人透不过气”的雅号,这些恐怕都是与赛尔的长期培养和个人风格的熏陶所分不开的。

个人成就

赛尔对克利夫兰交响乐团所做出的成绩,被人们认为是他一生中最主要和最突出的贡献。克利夫兰交响乐团在建团历史上,曾经有三个最为辉煌的时期,这三个时期则由三个不同时代的伟大指挥家领导,这三个伟大人物就是罗津斯基、赛尔和后来的马泽尔。罗津斯基在任职期间,曾以自己巨大的能力和声望,使克利夫兰交响乐团加入了著名乐团的行列,但他于1943 年辞职以后,乐团立即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就在这时,赛尔于1946 年走马上任,他在担任了该团的常任指挥以后,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奋斗,终于力挽狂澜,将克利夫兰交响乐团领进了美国“五大交响乐团”的行列中。因此,对于克利夫兰交响乐团来说,赛尔应该被算作为其开创“第二黄金时期”的重要功臣。
作为接受德奥体系训练的指挥家,他还是最为善于指挥这种风格的作品,实际上,他对德奥体系中各个风格的作曲家的作品,都有着非常精辟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和马勒等人的歌剧及交响乐作品,都是赛尔精致的节目单上的内容。
赛尔是一位勤奋的指挥大师,多年来他指挥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灌制了大量优秀的唱片,他的唱片价值极高,内容也极广,是今天唱片收藏家手中十分热门的主物。他所指挥灌制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以及舒伯特的《第八交响曲》(未完成)、《第九交响曲》(伟大)和莫扎特的许多交响曲的唱片,都是非常出色的演奏。
赛尔作为一代宗师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然而人们始终还在津津乐道地评说着他,特别是每当人们提到克利夫兰交响乐团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他的,这种永恒的印迹的确是真正的艺术大师才能留下的,它将永远向人们证明和展示赛尔那杰出的指挥技艺和伟大的艺术贡献。

外界评价

在20 世纪早期的指挥史上,曾经出现过几位具有“拯救”能力的指挥大师,他们纷纷以自己过人的能力和巨大
这是艾森巴赫==、

这是艾森巴赫==、

的胆魄,在自己任期之内,将其所领导的乐团从下滑的处境中摆脱出来而上升到世界先进的高度上,或将一个中等水平的乐团训练提高到世界一流乐团的水平上。这种例子在美国的交响乐团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本世纪初期,斯托科夫斯基曾以自己超人的天才,造就了日后誉满世界的费城交响乐团,而蒙特和库谢维茨基也以独特的魅力和风格,为波士顿交响乐团的演奏涂上了更加艳丽的色彩,更为令人感叹不已的是,以严格和暴躁著称的赖纳,用自己奇异的力量,使奄奄一息的芝加哥交响乐团重振雄风,一举成为世界顶尖的超级乐团,然而,与以上这些例子毫不逊色的,就是美国另一个著名乐团——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的兴衰,而使这个乐团走出低谷,理直气壮地跨入美国“五大交响乐团”行列的“救世主”般的人物,就是杰出的匈牙利指挥家乔治·赛尔。

乐队作用

演奏家和歌唱家固然有其令人钦佩的演奏演唱技能,在独奏、独唱时,常受到听众的赞扬和感谢,但是他们“指挥”的只是自己的乐器和歌喉。而指挥家指挥的是一个庞大的乐队,甚至加上合唱队,这里有各种不同的乐器,每个演员的表演个性和水平也各自相异,指挥家要把他们统一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进而创造出千姿百态的音乐来,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前期准备:对指挥家来说,音乐会上仅仅是他工作的汇报,大量的艰苦劳动都是在台下。首先是读谱、“听谱”。这是指挥的特殊本领,即从总谱密密麻麻的音符中,用眼睛“听”出十几种乐器组合的音响效果来。这种本领听来玄乎,但却是真的。同时,指挥还必须具备广博的音乐史知识,乐器法,研究作曲家的生平和思想,领悟作品的创作背景,区别各个时代、各个作曲家艺术风格的异别,并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以内心的听觉,去体会乐曲的各种感情和内容,使作曲家的乐谱创作首先在自己脑子中变成活的形象。因而会出现同一作品在不同的指挥家手下奏出不同的效果。
这以后就要从排练的角度再研究总谱:找出各个声部旋律线条的进行方向,分析各个段落的和声气氛和配器色彩,确定乐曲中速度力度的演奏分寸,还要以通贯全局的眼光掌握全曲的结构,设计音乐的基本情绪,哪里应该紧张,哪里需要松弛,哪里层层铺垫,达到高潮。指挥家还必须对各种乐器的性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他要尽可能地发挥乐队和演员的表演水平,以取得理想的音响效果。一个经验丰富的指挥家,还具有一种先见之明,他能事先考虑到,哪些旋律可能被其他声部盖没,哪些段落在演奏演唱时会出现困难,哪些乐句在表现理解上可能发生差错等等,这样可以在排练时作为训练重点。仅上诉各项准备工作,几乎包括了音乐学院全部学科知识,而要达到运用自如的精深境界,更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成就的。
排练阶段:在排练厅里,指挥的工作远远不是打拍子,他要把自己对乐曲的内心感受传达给每一个演奏者,不仅用语言,更是通过手臂、手指、眼睛、脸部表情和一切可以表现的指挥技术,与每个演奏员保持一种感情的交流。指挥的动作既要呈示作品的情感内容,又要起着引导演奏者的作用,他不但指导乐队准确地演奏,还要激起他们音乐表现的激情,使他们始终处于一种渴望演奏的兴奋状态。指挥本生,却既要激情的,又必须保持理智的,他凭借非凡的音乐记忆力,准确的指示各个声部的来龙去脉;他要有控制乐队的能力,使每个演奏者都恰如其分地完成自己的职责;不仅要明确地告诉演奏员该做什么,还要预示他们将要做什么,使每个乐句的快慢和轻响、进入和消失都能在有准备的情况下有条不紊地进行。
演出阶段:经过反反复复的排练,指挥者确信已达到预期的效果时,这才能进入音乐会的演奏。人们在音乐会里所看到的,只是指挥家精神振作地率领乐队全身心地投入于音乐中,完整地展示作品的全貌。
指挥,作为一门艺术,是近一百七十多年发展起来的,它的历史不长,但迄今一直被公认为是一门最全面的音乐表演艺术。

指挥

风格

赛尔在指挥风格上趋向于托斯卡尼尼开创的客观主义风格,他本人在排练和演出时也十分强调于忠实原作。在指挥时赛尔表现出了出奇的严谨和细腻,他在演释作品时,总是能够凭借着自己的敏锐的听力、良好的平衡感和果断的判断能力,将作品的织体层次勾划得异常清晰。赛尔的演释,具有十分恰到好处的完整感,在对于作品内容方面的揭示上,他也有着极其严整的逻辑性。因此,从这些方面的综合能力上看,赛尔的确是一位很全面的指挥大师。
翻开世界指挥艺术发展史册,“严厉派”指挥大师的名字是彼彼皆是的,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期的门格尔贝格、马勒到后来的托斯卡尼尼和赖纳等人,都曾留下过许多令人恐怖的传闻,而赛尔作为一名对艺术持极为严肃态度的指挥家,也是这个范围和系列中的典型人物。传说赛尔总是以“冷面”的形象出现在乐队队员面前,他所强调和施行的铁的纪律,曾被人们戏称为“暴君式”的行为,他曾对其它的指挥家说过这样的话:“你们不可能成为亲近的人,因为你们要培养出出色的乐团,这种观点是适用于一切的。”赛尔的这些作法的确有着一些很难令人接受的地方,如果是换在今天的社会中的话,恐怕也是难以行得通的,然而他接手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的年代与赖纳接手芝加哥交响乐团的年代基本相仿,都是在战后社会处于恢复状态的年代里,这样,面对着混乱和不集中的思想作风,赛尔所施行的铁的纪律还是颇见成效的。

技巧

1。良好的敏锐听觉
2。要有节奏感
3。独特的创造能力
4。良好的沟通能力与灵活的暗示能力
5。有领导的才干及组织能力
6。精确的记忆力

素质

指挥个人角度来说,他所做的是一件非常麻烦的工作,而且必须非常小心,当一个指挥站在台上,他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当然不是看乐器擦得亮不亮,而是各乐器组的位置,演奏巴托克的布局不应同瓦格纳一样,最起码也得把马勒和门德尔松分开,这个组合应当是有说服力的,而不会让人产生任何误会,另一方面还能让演奏家以最经济的方式最清晰地完成各自的任务而不致于在不同音组之间疲于奔命,绞得一蹋糊涂,事实上,对于底蕴不深的指挥来说这个问题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跟着录音指挥和实践是两回事,录音是按别人调配好的既定格局演绎出来的,每个人的安排多多少少都有所不同,因此才会有不同甚至大相径庭的色彩。这就是指挥的另一种素质,良好的平衡感,而这种能力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有优秀平衡感的指挥,他的排练绝对的高效率且富有成效,他的功力也可毕现无余。
听音乐时,我们常常对透明性强的作品和演奏倍加推崇,对于配器上规模和编制大的作品,平衡的掌握往往是比较和评价一名指挥家能力的绝佳指标,很多指挥的乐感很好,节奏感也不错,统帅能力也很高超,但是在平衡上稍显不足,这里也不排除大师级的人物。
能把短笛尖锐的啸声夹在飞舞的弦乐和轰鸣的铜管之间而使之听起来洋溢着温暖感的指挥一定有着相当好的平衡能力,但是,另一个问题--或许叫矛盾更合适--出现了,平衡与音量的矛盾,音量达到很大时,往往容易失去平衡,在瓦格纳,马勒那里我们更能体会到这一点。这样的作品指挥起来难度可想而知。这些成功的指挥大多都有相当出众的平衡感,有些人的平衡能力好得令人不可思议,切利比达凯,姆拉文斯基,索尔蒂都有很好的平衡感,特别是姆拉文斯基,听他的录音,你会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相形之下,康德拉申库贝利克等人的平衡感就很一般。
把柠檬黄和赭石放在一起,如果比例是6比1,会调出很亮的色彩,接近中黄;如果比例为4比1,你会发现一下暖了许多,如果变至2比1,你会惊讶地发现,它变成了完全不同的月檀色,把这三种颜色加上八倍比例的白色划到一幅海景中作为海平面上晨曦初露时的第一抹光辉,效果是完全不同的,给人的感觉也绝对不一样,某一种单色的相对比例甚至能改变整幅画的黑白灰关系和结构,,而在诸多配比中只有一个是最佳搭配,最能表现场景的意境。
交响乐团中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色彩,指挥就是调色师,只不过画笔变成了指挥棒,颜料的多少变成乐器组的相对位置和音量高低,平衡感好的指挥家会画出精彩的乐章。
平衡感是具备了基本功的指挥家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