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斑樗蚕蛾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形态特征

成虫

雌虫体长25-30mm,翅展128-140mm,雄虫体长20-27mm,翅展114-135mm。体青褐色,触角羽状,长约10mm,浅灰色。头部四周、颈板前端、前胸后缘、腹部背线、侧线、末端,及足腿节外侧均
角斑樗蚕蛾(图1)

角斑樗蚕蛾(图1)

有白色绒毛。腹部背面各节有白色圆斑6对,其中间有断续的白色纵线。前翅褐色,顶角后缘呈钝钩状,圆而突出,粉紫色,具1黑色眼状斑,斑的上端为白色弧形。前、后翅中央各有1个较大的新月形斑,上缘深褐色,中间半透明,下缘土黄色,外侧有1条纵贯全翅的宽带,中间粉红色,外为白色,内深褐色,宽带上各有1内向的浅凹,基角褐色。前翅基角边缘有1条灰白色“L”纹,后翅基角边缘有白色的弧形纹,外缘有4条黄褐色波状纹。

体内卵巢管后端未成熟卵呈翠绿色,前端成熟卵呈金黄色,产出的卵为灰白色或淡黄白色,接近孵化时则为灰褐色,扁椭圆形,长1.9mm,宽1.0mm。

幼虫

初孵幼虫体长3mm,暗褐色,有刺毛。1龄体长8~10mm,头宽1.1mm,头、尾黑褐色,体金黄色,
角斑樗蚕蛾(图2)——幼虫

角斑樗蚕蛾(图2)——幼虫

有黑色斑点及刺毛;2龄长18-29mm,头宽1.8mm,头、尾黄色,枝刺端部淡黄色,上有刺毛,斑点黑色;3龄长31-35mm,头宽2.5mm,头、尾黄色,体披白粉,枝刺青绿色,上端有刺毛,黑斑清晰变大;4龄长36-42mm,头宽3.6mm,头、尾金黄色,体白粉浓厚,枝刺青绿色,有毛,黑斑粗大;5龄长55-76mm,粗10-15mm,头宽5.0mm。头部黄色,体黄绿色,披有白粉。前胸背有黄带、前端有一青绿色带,头部、前胸、中胸有对称蓝绿色刺状突起,亚背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各有一排显著的绿色枝刺,以亚背线上的最粗大,枝刺略向后倾。刺突间有黑褐色斑点,刺突变尖、刺毛消失。胸足黄色,腹足青绿色。胸、腹足基部有黑褐色斑点。肛板及两侧板呈三角形,中间黄色,周边蓝绿色。

棕黄色,渐变棕褐色,近羽化呈暗棕色。蛹长22-32mm,宽10-15mm,单蛹重1.2-2.8g,椭圆形,蛹体上多横皱纹。翅芽伸达腹5节,中、后足于翅内。

茧为丝质,橄榄形或口袋状,长35-61mm,宽12-25mm,灰白色,常以一张寄主的叶包着半边茧(杂草丛中的无叶片包裹),以丝连叶柄及枝条,使叶永不脱落,茧柄长30-150mm。

为害特点

幼虫食叶和嫩芽,轻者食叶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把叶片吃光。
角斑樗蚕蛾(图3)

角斑樗蚕蛾(图3)

生态习性

以蛹在寄主的枝叶上或寄主地杂草丛中的茧内越冬;翌年4月下旬越冬蛹开始羽化成虫,到6月中旬终见;5月中旬第1代幼虫始见,直到7月下旬;6月中旬到8月下旬为蛹期;7月中旬羽化成虫,到10月中旬结束。第2代幼虫8月上旬初见,直至11月上旬;早期幼虫9月上旬化蛹,陆续进入越冬,最迟在11月中旬化蛹。

成虫

角斑樗蚕蛾成虫有趋光性和趋嫩绿产卵习性,通常林缘、疏林、朝
角斑樗蚕蛾(图4)

角斑樗蚕蛾(图4)

南向阳林面、幼林的卵量较高,同株树的中、上部叶片卵量高。樗蚕成虫的一次飞行距离近则300-500m,远则1000m以上,生命力顽强,虫体切腹后,仍可成活15 - 20小时。成虫羽化多在清晨,也见于白天午后,羽化后数小时双翅展开。各代雌雄比为1:1.13 - 1.78,雌虫遇雄虫当即进行交配,短则5 - 7小时,长达18小时,从凌晨的2点至次日20点,雄虫一般可交尾2次。成虫白天栖息在寄主林隐蔽处或建筑物的墙体屋檐下,晚间21点至凌晨2-3点最为活跃。交配后次日产卵,多在晚间或清晨。未经交配的雌虫,也能产卵,但不孵化。产卵量以第一次为最多,并可持续5-7次。雌虫死后,腹内仍可见剩余卵粒,少则3 - 5粒,多达10余粒。卵产成行状或堆状或行状堆叠,也有1 - 2粒散产的。产在草地上。成虫寿命越冬代6 - 15天,平均8.4天,1代5 - 10天,平均6.8天,雌性较雄长。卵历期1代9 - 13天,平均12.2天,2代8 - 10天,平均9.1天。

幼虫

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从卵粒的端部爬出,有群集性,取食嫩叶的叶肉,3龄后陆续分散,咀嚼叶片,成缺刻,为害从下而上,昼夜取食,并可迁移,转株为害。据调查,仇毕村1株2m高的幼樟有2~4龄幼虫86条,食量随虫龄增长而增加,叶片被取食贻尽,1条幼虫从孵出到化蛹,平均食叶84张。

多见在寄主的中、下部叶片,作茧化蛹,在寄主叶片被吃尽后,也见老熟幼虫在草地上作茧化蛹,茧内蛹体头朝上。蛹进入6月中旬后遇30℃以上气温时,出现滞育

地理分布

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和西南都有分布。
角斑樗蚕蛾(图5)——国内分布图

角斑樗蚕蛾(图5)——国内分布图

国外亦分布于美洲及欧洲部分地区。

防治措施

角斑樗蚕蛾是樟树、桕树上的主要害虫,虫量较高,为害较严重,对高龄大树影响不大,因有较强的恢复
角斑樗蚕蛾(图6)

角斑樗蚕蛾(图6)

生长能力,无需用药物防治,并有利于天敌的繁衍,保持生物的多样性。

人工防治

对严重危害区块,可采取人工摘除虫茧,或利用成虫趋光特性,进行灯光诱杀,尽量少用农药,减少环境污染。成虫产卵或幼虫结茧后,可组织人力摘除,也可直接捕杀,摘下的茧可用于巢丝和榨油。

灯光防治

成虫有趋光性,掌握好各代成虫的羽化期,适时用黑光灯进行诱杀,可收到良好的治虫效果。

药剂防治

必要时,可用药剂防治,在幼虫低龄期,用90%敌百虫1500倍液喷雾。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现已发现梧蚕幼虫的天敌有绒茧蜂和喜马拉雅聚瘤姬蜂、稻包虫黑瘤姬蜂、樗蚕蛾黑点瘤姬蜂等三种姬蜂。对这些天敌应很好地加以保护和利用。
(图片参考资料:图1、图2、图3、图4、图5、图6)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