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那霉素B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药代动力学

肌注后该品迅速被吸收,局部冲洗或局部应用后亦有一定量的药物可从身体表面吸收。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正常婴儿脑脊液中浓度可达同时期血药浓
度的10~20%,当脑膜有炎症时,可达同期血药浓度的50%。5~15%的药量经过重新分布到各种组织,可在肾脏皮质细胞中积蓄,穿过胎盘。滑膜液为血药浓度的50%以上,支气管分泌物、胆汁及房水中浓度低。胸水内药物积聚慢,但可逐渐达到与血药浓度相近。分布容积为0.26L/kg。肌内注射后血药浓度于1~2小时达峰值,胆汁中浓度在肌注后约6小时达峰值。一次给药7.5mg/kg后血药平均峰浓度为22μg/ml,发热或严重烧伤患者的浓度可能较低。尿中浓度为血药浓度的10~20倍。T1/2成人为2~4小时,肾功能损害者27~80小时;早产儿18小时,足月产新生儿一般6~8.6小时(与出生时体重和年龄成反比)。该品在体内不代谢,主要经肾小球滤过,给药后4小时内排出约50%,尿中浓度可高达800μg/ml,24小时内排出约80~90%;胆汁中排出量约1%;乳汁中亦可排出少量,血液腹膜透析可从血中除去相当药量,从而使药物半衰期大大缩短。

适应症

该品适用于治疗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属(吲哚阳性与吲哚阴性)、产气杆菌、肺炎杆菌、粘质沙雷菌、不动杆菌属和葡萄球菌属所致严重感染。如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尿路生殖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胆道感染、骨骼皮肤感染、软组织感染(包括烧伤)、腹腔感染、急慢性中耳炎鼻窦炎等。由于其毒性较大,卡那霉素B不宜用于长程治疗(如结核病)。卡那霉素B对绿脓杆菌无效。

用法用量

1、成人常用量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一次0.5g(按卡那霉素B计,下同),一日1—1.2g。或按体重5mg/kg,每8小时1次;或按体重7.5mg/kg,每12小时1次。成人每日用量不超过1.5g,疗程7一10日。
2、小儿常用量按体重每日15—25mg/kg,分2次给药。
3、其他用法0.25%该品溶液可用于冲洗病灶,该品注射液可用于气溶吸入。
4、应监测血药浓度,尤其新生儿、老年和功能不全的患者,卡那霉素
卡那霉素B

卡那霉素B

B的有效治疗浓度范围为15—30μg/ml。应避免高峰血药浓度持续在30—35μg/ml以上和谷浓度超过5μg/ml。
5、不能测定血药浓度时,应根据测得的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
6、给予首次饱和剂量(5―7.5mg/kg)后,有肾功能不全,前庭功能或听力减退的患者中所用维持量应酌减,即剂量不变,延长给药间期;或给药间期不变,每次剂量减少或停用卡那霉素B。其维持量可按下式计算:①延长给药间期(小时),每次用量不变(7.5mg/kg),给药间期=患者血肌酐值(mg/100ml)×9或②减少每次给药量,每12小时给药一次:每次用量=患者血肌酐清除率(mg/min)×7.5(mg/kg)/正常人肌酐清除率(mg/min)。由于卡那霉素B在体内不代谢,主要经尿排出,因此肾功能减退的患者可能引起药物积聚达中毒浓度。
7、患者应给予足够的水分,以减少肾小管损害。
8、长期用药可能导致耐药菌过度生长。
9、硫酸卡那霉素B静脉滴注溶液的配制:未经稀释的卡那霉素BB不可直接静脉注射。取卡那霉素BB,用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或取注射用硫酸卡那霉素B先加灭菌注射用水溶解后,每1g卡那霉素B加入200—400ml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或其他适当的灭菌稀释液:配制后溶液应于30—60分钟内滴完,小儿患者需相应减少稀释液的量。该品规定只可作肌注和静滴,不可静推。

不良反应

发生率较高者有听力减退、耳鸣或耳部饱满感(耳毒性),血尿、排尿次数减少或尿量减少、食欲减退、极度口渴(肾毒性)、步履不稳、眩晕(耳毒性、影响前庭)、恶心或呕吐(耳毒性、影响前庭、肾毒性)。发生率较少者有呼吸困难、嗜睡或软弱(神经肌肉阻滞,肾毒性)。停药后发
不良反应皮疹

不良反应皮疹

生听力减退、耳鸣或耳部饱满感,提示可能耳毒性并需引起注意。可有听力及肾损害.可引起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偶有过敏反应、皮疹、药热等。严重者可有休克死亡.也可有神经系统症状、心肌抑制、呼吸衰竭等。[过敏反应]药热和皮疹并不常见,其发生率在1%~3%之间;但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则相当多见,可达10%,尤其当疗程超过1周时。过敏性休克偶有所见,国内曾报道1例因溃疡病穿孔注射卡那霉素B引起过敏性休克,经抢救恢复,改用庆大霉素无不良反应。
[神经系统]该品应用中最重要的不良反应为影响耳蜗神经,患者高频听力首先受损害,以后听力减退逐渐发展至耳聋。耳鸣和耳部饱和感为早期而重要的第8脑神经损害的先兆征候。听力减退大多在疗程中发生并继续进展,但停药后仍可能发生,特别在原有肾功能减退者。卡那霉素B引起的听力减退大多为双侧性,停药后部分患者症状可能逐渐减轻。
易诱发耳毒性的有关因素有:①原有功能减退者;②血药浓度较长时间持续在30μg/ml以上;③疗程较长。总量不超过15g时一般不至发生耳毒性症状,每日肌注1g,连续30~150天,发生听力损害者可高达40%;④年老患者;⑤过去曾患中耳炎或原有听力减退;⑥过去曾用过氨基糖甙类等耳毒性药物或同时合用强力利尿剂及其他耳毒性药。据统计:采用卡那霉素B治疗时临床耳毒性的发生率约5%。新生儿与早产儿中应用卡那霉素B后发生耳毒性者较少,据报道成人常用量(15mg/kg/天)在儿童中常不能达到有效血浓度,因而主张小儿的用量应增加为每次10mg/kg,每8小时肌注一次。虽然如此,卡那霉素B在小儿中仍应慎用。该品引起的耳蜗神经损害停药后仍可继续发展,卡那霉素B的耳毒性较链霉素、庆大霉素等为大,但低于新霉素。
该品在疗程中引起前庭系损害者并不多见。该品与链霉素、新霉素相同,也可阻滞神经肌肉接头而引起呼吸抑制,在乙醚麻醉下于腹腔内给药较易发生,肌注或静注后亦有发生者。神经肌肉接头的阻滞尚可引起心肌抑制及血压下降等。用葡萄糖酸钙静注可使部份病例恢复。此外,该品尚可引起暂时性第9对脑神经功能损害(表现为后1/3味觉丧失)、口周及其他部位的感觉异常、头痛、不安
中耳炎

中耳炎

、心动过速、急性脑综合征伴癔病和视觉异常等。[泌尿系统]该品亦可引起肾脏损害,其对肾脏的毒性低于新霉素而大于链霉素。尿中可出现透明管型与颗粒管型,有时有少量红、白细胞蛋白尿偶有所见,多为短暂性,少数患者尤其老年者可发生肾功能减退;也有个别发生少尿、急性坏死的报道。卡那霉素B引起的肾脏病变为可逆性,停药后可迅速恢复,病变严重者恢复较慢或部份恢复。[消化系统]口服偶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长期服用后偶可引起吸收不良、脂肪下痢等。
[其他]该品肌注局部疼痛的发生率较高,一般多能耐受。偶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减少及高血压等。二重感染(由绿脓杆菌或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拟杆菌属等引起)偶有所见。

相互作用

参阅硫酸链霉素。氨基糖苷类药物相互作用:
1、与强利尿药(如呋塞米、依他尼酸等)联用可加强耳毒性。
2、与其他有耳毒性的药物(如红霉素等)联合应用,耳中毒的可能加强。
3、与头孢菌素类联合应用,可致肾毒性加强。右旋糖酐可加强
卡那霉素B

卡那霉素B

本类药物的肾毒性。
4、与肌肉松弛药或具有此种作用的药物(如地西泮等)联合应用可致神经—肌肉阻滞作用的加强。新斯的明或其他抗胆碱酯酶药均可拮抗神经-肌肉阻滞作用。
5、本类药物与碱性药(如碳酸氢钠、氨茶碱等)联合应用,抗菌效能可增强,但同时毒性也相应增强,必须慎重。
6、青霉素类对某些链球菌的抗菌作用可因氨基糖苷类的联用而得到加强,如目前公认草绿色链球菌性心内膜炎和肠球菌感染在应用青霉素的同时可加用链霉素(或其他氨基糖苷类)。但对其他细菌是否有增效作用并未肯定,甚至有两种药物联用而致治疗失败的报道,因此,这两类药物的联合必须遵循其适应证不要随意使用。

药物制剂

按卡那霉素B计。卡那霉素BB2m1:O.5g(50万单位)注射用硫酸卡那霉素B(1)0.5g(50万单位)(2)1g(100万单位)口服,一日4g,分4次用;肌注或静滴,一日1g,分1-2次给药。

针剂制品

药理作用

硫酸卡那霉素B是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多数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变形杆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枸橼酸杆菌属、普罗菲登菌属、
卡那霉素B

卡那霉素B

耶尔森菌属等均有良好抗菌作用;流感杆菌、布鲁菌属、脑膜炎球菌、淋球菌等对该品也大多敏感。卡那霉素B对葡萄球菌属(甲氧西林敏感株)和结核分枝杆菌亦有一定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其他革兰阳性细菌如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肠球菌属和厌氧菌等对该品多数耐药。该品主要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单位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近年来耐药菌株显著增多,由于某些细菌产生氨基糖苷类钝化酶,使之失去抗菌活性。卡那霉素B与链霉素、新霉素有完全交叉耐药,与其他氨基糖苷类可有部分交叉耐药。该品为无色或微黄色澄明液体。

动力学

肌注该品后迅速吸收,于1~2小时达血药峰浓度。一次肌注0.5g后平均血药峰浓度为20mg/L。血半衰期2~4小时,血清蛋白结合率低。肾功能减退者半衰期可显著延长。在体内可分布到各种组织,在肾脏皮质细胞中积蓄,胸水、腹水中浓度较高,可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胆汁与粪便中的浓度较低,很少进入脑脊液中。在体内不代谢,主要经肾小球滤过后由尿排出,给药后24小时内尿中排出80%-90%。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可清除相当药量。

适应症

该品适用于治疗敏感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产气肠杆菌、志贺菌属等引起的严重感染,如肺炎败血症、腹腔感染等,后两者常需与其他抗菌
卡那霉素B

卡那霉素B

药物联合应用。

用法用量

1、成人常用量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一次0.5g,每12小时1次;或按体重一次7.5mg/kg,每12小时1次,成人每日用量不超过1.5g,疗程不宜超过14天。50岁以上患者剂量应适当减少。
2、小儿常用量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按体重一日15~25mg/kg,分2次给药。
3、功能减退时用量:肌酐清除率50~90mg/min时用正常剂量的60~90%,每12小时1次(正常剂量为每次7.5mg/kg,每12小时1次);肌酐清除率10~50ml/min时用正常剂量的30~70%,每12~18小时1次;肌酐清除率<10mg/min时用正常剂量的20~30%,每24~48小时1次。

不良反应

1、在疗程中可能发生听力减退、耳鸣或耳部饱满感,此为影响耳蜗神经。少数患者,尤其原来有肾功能减退者可在停药后发生,须引起注意。影响前庭神经功能时可出现眩晕、步履不稳,但并不多见。
2、可出现血尿、排尿次数减少或尿量减少、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极度口渴等肾毒性反应。
3、偶可出现呼吸困难、嗜睡或软弱等神经肌肉阻滞现象。
4、其他不良反应有:头痛、皮疹、药物热、口周麻木、白细胞减低、嗜酸粒细胞增多、肌注局部疼痛等。

禁忌

对该品或其他氨基糖苷类药物有过敏史者禁用。

注意事项

1、该品有引起耳毒性和肾毒性的可能,故不宜用于长程治疗(如结核病),通常疗程不超过14天。
2、下列情况应慎用该品:失水、第8对脑神经损害、重症肌无力或帕金森病、肾功能损害患者。
3、对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或阿米卡星等过敏的患者,可能对该品也过敏。
4、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进行下列检查:(1)尿常规检查和肾
卡那霉素B

卡那霉素B

功能测定,以防止出现严重肾毒性反应。(2)听力检查或听电图尤其高频听力测定,对老年人更为重要。
5、有条件时应监测血药浓度,尤其新生儿、老年人和功能减退的患者。每12小时给药1次时,血药峰浓度宜保持在15~30mg/ml,谷浓度5~10mg/ml;每24小时用药1次时血药峰浓度宜保持在56~64mg/ml,谷浓度<1mg/ml。
6、对诊断的干扰:可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胆红素浓度及血清乳酸脱氢酶浓度的测定值增高;血钙、镁、钾、钠浓度的测定值可能降低。该品属氨基糖苷类,在儿科中应慎用,尤其早产儿及新生儿中不宜应用,因其肾脏组织尚未发育完全,使本类药物的半衰期延长,可能在体内积蓄而产生毒性反应。在孕妇用药中该品属D类,即对人类有危害,但用药后可能利大于弊。卡那霉素B可穿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组织,有引起胎儿听力损害的可能。妊娠妇女使用该品前必须充分权衡利弊。该品在乳汁中分泌量很低,但通常哺乳期妇女在用药期仍宜暂停哺乳。老年患者应用该品后容易引起各种毒性反应,因此有条件时应在疗程中监测血药浓度,此外老年患者的肾功能有一定程度生理性减退,即使其肾功能测定值在正常范围内仍应采用较小治疗量。

过量处理

由于缺少特异性拮抗药,卡那霉素B过量或引起毒性反应时,主要用对症疗法和支持疗法,同时补充大量水分。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有助于从血中清除卡那霉素B。

相互作用

1、与其他氨基糖苷类合用或先后局部或全身应用,可增加耳毒性、肾毒性以及神经肌肉阻滞作用。
2、与神经肌肉阻滞剂合用,可加重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导致肌肉软弱、呼吸抑制等。
3、与卷曲霉素、顺铂、依他尼酸、呋塞米或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等合用,或先后连续局部或全身应用,可能增加耳毒性与肾毒性。
4、与头孢噻吩或头孢唑林局部或全身合用可能增加肾毒性。
5、与多粘菌素类注射剂合用,或先后连续局部或全身应用,可增加肾毒性和神经肌肉阻滞作用。
6、其他肾毒性及耳毒性药物均不宜与该品合用或先后应用,以免加重肾毒性或耳毒性。、
7、氨基糖苷类与β内酰胺类(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混合时可导致相互失活。该品与上述抗生素联合应用时必须分瓶滴注。亦不宜与其他药物同瓶滴注。

滴眼液制品

药理作用

卡那霉素B是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多数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肠杆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枸橼酸杆菌属、普罗菲登菌属、耶尔森菌属等均有良好作用;流感杆菌、布鲁菌属、脑膜炎球菌、淋球菌等对该品也大多敏感,对铜绿假
结核杆菌

结核杆菌

单胞菌无效。对葡萄球菌属中甲氧西林敏感株和结核分枝杆菌也有一定作用,其他革兰阳性细菌如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肠球菌和厌氧菌等对该品多数耐药。卡那霉素B主要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单位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卡那霉素B与链霉素、新霉素有完全交叉耐药,与其他氨基糖苷类可有部分交叉耐药。该品为无色或微黄色的澄明液体。

动力学

该品滴眼后很少吸收进入眼内组织或进入全身血液循环。

适应症

适用于治疗敏感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淋病奈瑟菌及葡萄球菌属等细菌所致结膜炎、角膜炎、泪囊炎、眼睑炎、睑板腺炎等感染。

用法用量

滴入眼结膜囊内,一次1~2滴,一日3~5次。

不良反应

偶有眼部轻度刺激不适,无全身不良反应。

禁忌

对该品或其他氨基糖苷类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

1、该品不得直接注入球结膜下或眼前房内。、
2、泪囊感染(泪囊炎)常发生于泪囊管闭塞的儿童,除用该品滴眼外,可同时辅以局部热敷。
3、滴眼时瓶口勿接触眼睛,使用后应将瓶盖拧紧,以免污染药液。该品滴眼后虽很少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但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仍应注意不可过量使用,以免影响胎儿及婴儿的生长发育。

相互作用

1、与其他氨基糖苷类合用或先后局部应用,可增加耳毒性、肾毒性以及神经肌肉阻滞作用。
2、与卷曲霉素、顺铂、依他尼酸、呋塞米或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等合用,或先后连续局部应用,可能增加耳毒性与肾毒性。
3、与头孢噻吩或头孢唑啉局部合用可能增加肾毒性。
4、其他肾毒性药物及耳毒性药物与该品合用或先后应用应慎重,以免加重肾毒性或耳毒性。

药物配伍分析

卡那霉素B联合核清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卡那霉素B联合核清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耐多药肺结核病80例随机两组;治疗组采用卡那霉素B联合核清及其它两种抗结核药物,对照组采用核清联合链霉素及其它两种抗结核药物。结果治疗组在完成疗程后痰菌阴转率85.7%,优于对照组68.4%。治疗组病灶吸收率80.9%,优于对照组61.5%。治疗组空洞闭合率61.5%,也优于对照组30%。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卡那霉素B联合核清治疗耐药肺结核病疗效较核清联合链霉素抗结核药为有效。
在中国,抗结核治疗中常遇到现有常规抗结核药的耐药性,且成为了我科有效控制结核病的严重障碍。我们自1999年开始探讨耐多药肺结核的治疗方法,发现卡那霉素B联合核清的抗痨方案明显优于链霉素联合核清的抗痨方案。因此我们对42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用卡那霉素B(K)联合核清(D)治疗并与链霉素联合核清的抗痨方案对照,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所有病例符合以下标准:①经过HRE(Z)S/HRE或DRE(Z)S/DRE方案正规治疗6月以上,痰结核分支杆菌阳性或X线胸片病灶仍有进展。②药物敏感试验显示结核菌对HRE等多种药物耐药;③年龄18~66岁,平均38岁,无心、肝、肾、耳疾病及矽肺、肺外结核、糖尿病、精神病患者。④未用过卡那霉素B治疗。其中治疗组42例,男30例,女12例,年龄18~66岁,平均38岁。浸润型肺结核34例,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8例;胸片显示空洞者13例。对照组38例,男30例,女8例;年龄22~63岁,平均40岁。浸润型肺结核31例,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7例。胸片显示空洞者10例。
化疗方案治疗组方案3DKRE(Z)/9DRE(D核清,K卡那霉素B,R利福平,E乙胺丁醇,Z吡嗪酰胺),对照组方案3DSRE(Z)/9DRE(S链霉素)。用法:D0.3g,口服,每日3次,K1.0g,每日1次静滴,R0.45g早晨空腹1次,E0.75g,每日1次口服,Z1.5g每日1次口服,S0.75g,每日肌注1次。
观察项目所有患者治疗前均作全身检查,有肝肾功能损害或有糖尿病的肺结核患者均排除在外,治疗前后均做痰结核菌涂片及培养、药敏、胸片。治疗期间密切观察药物副作用。
疗效判定标准(1)痰菌变化:阴性或阳性。(2)胸片改变:吸收为转,不变或恶化,其中包括空洞的闭合、缩小、不变或增大。
结果
痰菌阴转情况见表1。治疗组在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的痰菌阴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病灶吸收及空洞改变情况见表2。疗程结束时病灶吸收好转率治疗组80.9%,对照组63.1%,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空洞闭合率治疗组61.5%,对照组30.0%,两组间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
不良反应两组在治疗中均出现了部分胃肠道反应及轻度肝功能损害,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完成了疗程,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讨论
在我们临床抗结核治疗中,由于不规范的抗结核治疗,产生了许多耐药结核杆菌,给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大危害,也给结核病的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全国的临床工作者也在积极探索一难题,由于没有新药问世,也就只能制定合理的方案,老药新用观察疗效。我科自1999年来也在寻找新的方案来治疗耐药结核病。在种种尝试中,发现卡那霉素B联合核清治疗耐药结核病取得较好疗效,此方案的痰菌阴转率在疗程结束时达85.7%,明显高于对照组68.4%。且病灶吸收及空洞闭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核清是近年来由两种旧的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和对氨基水杨酸钠(PAS)化学合成的但又不同于两种药物联用的效果。合成后它提高了INH的血药浓度,延长了INH的半衰期,从而显著地增强了INH的抗结核效果,与单纯的INH+PAS用药相比,疗效更强且对肝脏毒副作用较小,胃肠道的反应也较轻,在整个化疗过程中毒副作用较少见,临床观察对部分耐INH、PAS的结核杆菌有确切杀菌作用。卡那霉素B与链霉素虽同是氨基苷类抗生素,但临床观察对耐链霉素的结核杆菌卡那霉素B治疗同样有效。故本文用卡那霉素B、核清与其它两种抗痨药物联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病42例取得了满意疗效,卡那霉素B在用药期间及完成治疗后未出现明显的耳毒性,其它副作用与常规化疗方案没有明显差异。结果表明,以卡那霉素B与核清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是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及进一步证实。

副反应案例

肌注卡那霉素B致过敏性休克1例
病例介绍
患者,王某,27岁。2003年5月12日因腹痛、脓血便就诊。患者四肢乏力,周身酸楚,发热恶寒,大便脓血相兼,里急后重,一日10多次。查体:体温38.1℃,脉搏98次/分,血压125/80mmHg。神志清醒,语言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颈项无抵抗,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未触及,脐周及左下腹有压痛。临床诊断:细菌性痢疾,给予卡那霉素B0.5g,肌内注射,每日2次,口服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等药(卡那霉素B为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肌注卡那霉素B后不足5分钟,患者突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心搏微弱,呼吸困难,血压80/50mmHg,语言断续不清,浅昏迷,考虑是对卡那霉素B过敏所致。立即吸氧,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5mg,静脉推注10%葡萄糖溶液40ml加地塞米松20mg,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500ml加维生素C3.0g,维生素B60.2g,细胞色素C、辅酶A等。40分钟后,患者汗止。面色转红,血压回升,心音搏动有力,应答能力恢复,生命指征转为正常。
讨论
卡那霉素B为治疗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克雷白杆菌、变形杆菌、结核杆菌的有效药物,但其副作用也较大,可引起听神经、肾功能、神经肌肉的损害。并可引起皮疹荨麻疹、药物热等不良反应。但引起过敏性休克者尚属少见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