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识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简介

第八阿赖耶识,是八个识中最重要的一个识,开悟就是悟到万法统归第八识,因此阿赖耶识又叫真心、法性、空性、真如、本际、如来藏、本地风光。它是前七识的根本(前七识由第八识的种子生起),也是宇宙万法的本源。因为第八识摄持万法种子,也能生起、承载万法。在‘因能变’时,种子生起第八识;在‘果能变’前七识相继生起,八识识体各各生起相、见二分。而第八识的见分,是识体‘能认识’的功能,它所认识的物件就是相分。第八识所缘的相分,是‘根身、器界、种子’,根身就是有情的肉体,第八识‘摄为自体];器界就是有情身外的物质世界,第八识‘领以为境’;种子就是能生起万法的功能(可以说就是一种能量),第八识‘持令不失’。由第八识的种子‘起现行’生起万法,这时就有了宇宙、人生。宇宙就是‘器界’,人生就是含有心识的‘根身’,所以才说第八识是宇宙万法的本源。颂文是: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八识简要:
意识包含意向和识别,意向是识别的条件反射,意识是存在的镜像。
  
眼耳鼻舌身,零散的五识汇集大脑成为意识,任何动物都有。
  前五识为感识,后三识为心识,心即中央,根据感识作反应。
  第六识为意识,简单的生存欲望和基于本能反应的条件反射。
  人类脱离采摘捕猎,开始稻作水利等主动劳动,才脱颖而出。
  第七识为我识,人有了自我,要奋斗发达谋私或修生成罗汉。
  第八识为藏识,隐藏或兼容了私我善恶,含藏万法平等中庸。
  圣人第八识为普度众生,地藏说:必尽度六道众生始愿成佛。
  社会第七识为小康社会天下我执,第八识大同社会天下为公。
其它意见:
眼耳鼻舌身,零散的五识汇集大脑成为意识, 动物也有。前五识为感识,后三识为心识,心即中央,根据感识作反应。感识作用是了别,就像闭着眼睛吃东西,刚吃进嘴里的感觉是属于感识,而吃出细腻的味道,则加入了第六意识的分别心。第六识为意识,执着之心是它,修道之心是它,从善之心是它,分别之心是它,还灭之心也是它,从恶之心是它,要奋斗发达谋私或修成罗汉都是它。
第七识为末那识,在染污的情况下会成为我执的存在处。第七转识,运作的速度非常的快,非有很高的禅定不能观现。
第八识: 前七识都是无常、生灭、变化的,但是唯有第八意识是永恒不变的,它的体、性都从来不改变。八识概念是唯识学的现论基础。而唯识学的形成年代,一般认为是在佛灭七百年后由弥勒创立;佛灭九百年后由无著和世亲两比丘完善其体系。此时已是佛在《阿含经》中所预言的像法时期了。

分述

在这四句颂文中,包括了四个主题,就是第八识的性别相应心所、界地定位,及它的理证。兹分述如下:

性别

第八识在善、恶、无记三性中,它是属于‘无记’,无记有两种,一种是有烦恼心所覆盖,使之成为染污识,如第七识。一种是无烦恼心所覆盖,单纯的无记性,就是第八识。第八识何以必须是无记性呢?因为‘冰炭不同炉、薰莸不同器。’善、恶相违而不能相容。第八识含藏万法种子,如果第八识性善,则不容纳恶种子;如果性恶,则不能容纳善种子。必须是平等的中庸无记,才能兼蓄并容,统纳一切善恶种子。

相应

相应就是相应心所,在八个识中,第八识的相应心所最少,只有五遍行心所——触、作意、受、想、思。五遍行心所,它是‘周遍而行’,通于一切识、一切时、一切性、一切地,所以五遍行心所与第八识相应。而且于五遍行的受心所,三受之中也只有与第八识相应,而苦受乐受不与第八识相应。因为苦乐二受容易转变,不是一性连续,而舍受却是‘性不变迁、相续不断’,所以与第八识相应。再者、因为第八识的活动是一类相续,行相微细难知,无以分别其顺违的境界,而苦乐二受(或加忧喜二受)行相粗显,亦是不能与第八识相应的原因。同时第八识为末那识所缘之境,它‘恒转如瀑流’,一类相续,而苦乐等受有转变、有中断,此亦为不能与第八心王相应的原因。以上就是‘性唯无覆五遍行]一句的诠释。

界地

此指‘界地随他业力生’句。界是三界、地是九地。‘由他业力生’句,他是指前六识。第八识本身并不造业,前六识以其思心所的作用,支配著身体、语言,造作下身、语、意三种业。业的性质又分为善、恶、无记三性,善业召感未来的乐果,恶业召感未来的苦果,无记业不感果。而或善或恶的业种子,就含藏在第八识中,到业因成熟,众缘具足,就是第八识受报的时候了。
第八识又名异熟识,旧译为果报识,它是三界有情所招感的总报体。换言之,它是业力寄托的所在,也是生死轮回的承载体,而它自身是不轮回的。它以善恶业力的牵引,轮回于三界九地(此中即包括六道在内),所以界地由他业力生也。

理证

理证是指‘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二句。第八阿赖耶识,行相深隐幽微,不但世间凡夫不能了解,即二乘圣者也难以通达。因为佛陀住世说法时代,只说到生灭无常的前六识,不曾说六识之后还有个执持自我的末那识,也不曾说末那识之后、还有个一类相续,含藏万法种子,执持根身器界的阿赖耶识。因此小乘行者不知道有个阿赖耶识的存在。当初佛陀在说时,何以不对二乘行者直说阿赖耶识呢?这在中如下说明:‘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阿陀那识、就是阿赖耶识的异名。
因为佛陀住世时代、不曾说过此识,所以二乘行者迷惑执著,不承认此识的存在,以此引起大小乘论师的诤论也。

二次颂诠释

次颂的四句颂文是: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在这首颂文中,包括著第八识的体相、依缘、业用三个主题,分述如下:
一、体相:阿赖耶识,华译为藏识,此识有‘三藏’之义,即能藏、所藏、执藏:
1、能藏:能藏是能持的意思,犹如仓库,能藏一切米麦粮食。无始以来,有情所作一切善恶之业的种子,唯有此识能为储藏,此约其持种一面而说。
2、所藏:所藏是所依的意思,犹如仓库,为米麦之所依。此识是一切善染法所依处处,故名所藏,此约受识一面而说。
3、执藏:执是坚守不舍的意思,犹如米麦粮食为农家所坚守。此识为第七末那识执为自我,故第七末那为能执,第八阿赖耶为所执,故名执藏。
三、业用:业用,是指此识的作用。此识的作用,大概来说可分别为五种,即受熏、持种、内变根身、外变器界,以及‘去后来先作主公’。也就是第三、四句颂文[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兹分述如下:
1、受薰:受薰、就是接受薰习。关于薰习,见本文第五讲,即七转识是能薰,第八识是所薰——接受七转识薰习的受薰体。受薰体有它一定的条件,中立有‘所薰四义’,即一者坚住性,受薰体要始终一类相续,能持习气。二者无记性,即受薰体性是无记,法体平等,不分善恶都能接纳。三者可薰性,受薰体性非坚密,有隙可乘。四者与能薰共和合性,即能薰与受薰之间同时同处,不即不离。在八个识中,只有阿赖耶识具备以上四个条件,所以可作受薰体。
同时,在中也立有‘能薰四义’,于此附带一述。所谓能薰者,指的是变动不居的前七识。能薰者也要具备四个条件,即一者有生灭,有生灭变化方有作用,有作用方能薰习种子。二者有胜用,胜用就是作用力强,此有二种,一者是能缘的势用,这是心及心所的作用,而色法无此作用;二者是强盛的势用,是‘作意筹度’的作用。三者有增灭,其强盛的作用力高下不定,可增可减,方能发挥其作用。四者与所薰和合性,即能薰与所薰同时同处,和合相应。
2、持种:持种就是摄持种子,‘种子生现行’的种子,是能藏(能持),‘现行薰种子’,就是所藏(所持)。这是指第八识摄持万法种子而说的。
3、内变根身:由四大和合而成的‘根身’——即、鼻、舌、的五根身,是第八识中的色法种子所变现。原来第八识所缘的,是根身、种子、器界三类色法,种子是识中的潜势力(潜在的能量),根身、器界是从这潜势力变现出来的。种子何以能内变根身、外变器界?原来阿赖耶识能变现出四种功能,即坚实的功能,流润的功能,炎热的功能,飘动的功能。由这四种功能集体发生作用,使我感觉到有物形体的存在。由于四种功能集合的成分不同,而显示出各种不同密度的物质。其实以上四却种功能,也就是地、水、火、风四种物性主观上的感觉,地大虽然有坚实(质碍性)的功能,但它是众多极微所聚的假有,根本不是实质。
4、外变器界:器界即物质世界,佛经上称之为器世间,此亦第八识色法种子所变现,如上节所述。

三末颂诠释

第八识颂的末一颂,是颂第八识依无漏种子,转识成智——由有漏的第八识,转成无以漏的大圆镜智。此四句颂文是: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颂文解释

这四句颂文,可分为四段来讲,即三位转舍,智力断障,转依、果德,分述如下:
一、第八识体,由凡夫到成佛,历经长时,要经过染净三个位次,三位名称是:
1、我爱执藏现行位:第七识妄执第八识见分为‘实我’,而起我爱执著。于此、第七识是能执,第八识是所执,故第八识又名‘我爱执藏’。由凡夫、二乘有学位、及七地以前菩萨,全为此位所摄。二乘无学修到无学位,菩萨修到八地,俱生我执断时,才舍去藏识之名,称为异熟识。此即‘不动地前才舍藏’。
2、异熟业果位:阿赖耶识又名异熟识,因为它是善恶的异熟业所招感的异熟果,所以第八识有异熟识之名。由凡夫到二乘无学位圣者,大乘十地菩萨,全是此位所摄。必须到十地菩萨满心,即金刚道现前,一刹那间,永断世间二障种子,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此时舍去异熟之名,而称为阿陀那识,此即金刚道后异熟空。
3、相续执持位:证得佛果的第八识,至无终尽期,都名阿陀那识。这是无上转依的清净位,纯粹是至善无漏的识体故唯在佛果位才有。
再明白一点说,由凡夫、二乘行人的有学位、大乘七地菩萨阿赖耶异熟阿陀那三名具备;二乘无学位,八地以上菩萨,已舍去阿赖耶识名称,只剩下异熟识及阿陀那识二名;到究竟佛果位,异熟一名也舍去,就只称阿陀那识了。
二、智力断障:菩萨以智慧断除执障,有其次第,初地只能断除分别起的烦恼障与所知障,到七地才能断除俱生我执,而微细的俱生法执犹在,唯有到十地满心,才永断二障种子,转识成智。
四、果德:大圆镜智,具足佛果功德,一者证得万法平等实相,离诸分别;二者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三者不忘不愚一切境相;四者性离染,净德依持,五者现身土影,尽未来际;六者如大圆镜,现众色相。以此镜智,普照十方尘刹。

附录

相关名相表解
一、第八识、界总表:
┌——境
├——量——现量。
├——三性——无覆无记。
├——界地——欲、色、无色三界(随他业力生)。
├——相应心所——遍行五。
├——依缘——根(以末那识为俱有依)、境(以根身、器界、种子为所缘境)、作意、种子依,共四缘。
├——体相——浩浩三藏不可穷。
├——业用——受薰,摄持种子、根身、器界,业力寄托、轮回主体。
├——断惑——不动地前(远行地)俱生我执已断,舍去藏识之名。
│金刚道后,俱生法执永断,不感生死,空去异熟识之名。至此转成‘大
│圆镜智’。
└——果用——圆明普照于十方世界,微尘刹土。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