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毒素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简介

概述

霉菌毒素 霉菌毒素
霉菌(mold)也称丝状真菌(filamentousfungi),是菌丝体比较发达但没有较大子实体的小型真菌的统称,是微生物中的高级生物,其形态和构造比细菌复杂。霉菌种类繁多,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有些霉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生产中,如酿酒、制酱、酶制剂的生产等,但有些霉菌也通过食品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
霉菌毒素(mycotoxins)主要是指霉菌在其所污染的食品中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它们可通过饲料或食品进入人和动物体内,引起人和动物的急性或慢性毒性,损害机体的肝脏、肾脏、神经组织、造血组织及皮肤组织等。
霉菌毒素可在农作物在大田收获时形成;在不适宜的贮存条件下,霉菌毒素也可继续在收获后的农作物上形成。较高的湿度通常有利于饲料中霉菌的生长和霉菌毒素的产生。温度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高温干旱环境下的农作物很容易遭受霉菌孢子的侵害,一旦条件允许,霉菌孢子可产生霉菌毒素。

特征

◆低分子化合物
◆非常稳定,可耐高温,即使加热到340℃也不会将其分解和破坏。
◆抗化学生物制剂及物理的灭活作用。
◆具有广泛的中毒效应。
◆特异性:分子结构不同,毒性相差很大。例如,据报道,黄曲霉毒素B1是常见的一种霉菌毒素,但是仅改变分子结构中的一个化学键,它的毒性显著下降。
◆协同性:各种霉菌毒素的同时存在能加重霉菌毒素的毒性。
◆高效性:很低的浓度即能产生明显的毒性,百万分之一(ppm)或十亿分之一(ppb)。

危害

通过改变机体的新陈代谢和行为,霉菌毒素导致奶牛产奶量降低。一些霉菌毒素损害奶牛的肝脏肾脏和繁殖功能。其他的代谢损伤则具有较小的器官特异性,如潜在地抑制免疫机能,导致奶牛对传染性疾病和其他疾病的易感性增高。在大多数情况下,霉菌毒素导致奶牛的采食量减少。当给奶牛饲喂含有霉菌毒素的霉变饲料时,奶牛较低的采食量以及因此而带来的产奶量减少是奶牛养殖场常见的现象。另外,由于饲料中有害的霉菌毒素可转移到牛奶中,这是另一个令奶牛生产者头疼的问题。这种情况一旦发生,牛奶的质量降低,食品出现安全问题,霉菌毒素是致癌的物质,损害人类健康。对奶牛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的主要霉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和不同种类的镰刀菌毒素。危害奶牛的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由真菌黄曲霉菌产生。这是一个热带或亚热带的霉菌,喜好高温高湿或高温干旱的环境条件。黄曲霉毒素损害奶牛的肝脏组织,破坏肝脏功能,严重地导致死亡;黄曲霉毒素损害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动物容易感染疾病,发病率上升。奶牛采食霉变饲料的其他常见症状还有:饲料采食量减少,产奶量降低,体细胞数增加等。
霉菌污染食品并产生毒素后,人如果摄入了这类食品可能引起对人体健康的各种损害,称为霉菌毒素中毒。狭义的霉菌毒素中毒是指产毒霉菌寄生在粮食或饲料上,在适宜条件下产生有毒代谢产物,人、畜食用后导致中毒;广义的霉菌毒素中毒则包括食用了本身含有霉菌毒素的或被霉菌毒素污染的食物(饲料)所引起的中毒。前者是霉菌在食品原料的贮运和加工过程中生长繁殖产生的毒素污染食品,此时食品的感官性状一般没有明显的变化,人们在误食这类食品后发生中毒;后者除上述情形外,还包括误食以下两类食品引起的中毒,这两类食品为:一类是在粮食作物的生长过程中病原霉菌感染这些作物,并形成毒素残留在其中,如麦角中毒;另一类是霉菌引起食品的腐败变质,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并导致食品感官性状的明显变化,如腐烂的柑橘等。

现状

霉菌毒素是一种存在饲料和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是毒素很强的霉菌次生代谢产物。在饲料的加工、运输和贮存过程中都会产生霉菌毒素,应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躲过霉菌污染的。
世界上每次年大约有25%谷物遭受各种霉菌污染,因污染程度不同,不同地区差距很大,中国是霉菌毒素的重灾区。中国动保协会调查统计如图所示,在养殖过程中,经常遇到育肥生长速度缓慢、母猪假发情、哺乳仔猪拉稀、蛋鸡产蛋率下降、奶质不符合要求等。“病从口入”,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和我们所用的饲料原料有关,究其原因,主要是霉菌毒素惹的祸。
霉菌毒素 霉菌毒素

常见种类介绍

据统计,己知的霉菌毒素有300多种,常见的毒素有: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 玉米赤霉烯酮/F2毒素(ZEN/ZON, Zearalenone)
赭曲毒素(Ochratoxin) T2毒素(Trichothecenes)
呕吐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deoxynivalenol)
伏马毒素/烟曲霉毒素(Fumonisins,包括伏马毒素B1、B2、B3)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

特征:1.主要由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产生。
2.由约20种结构相似的化学物质组成,其中以B1、B2、G1、G2及M1最为重要。
3.国家法规规定饲料中这种毒素的含量不得超过20ppb.
4.敏感性:猪>牛>鸭>鹅>鸡
黄曲霉素对猪的影响:
1.采食量降低或拒食。
2.生长迟滞,饲料报酬变差。
3.免疫功能降低。
4.造成肠道及肾脏出血。
5.肝胆肿大、受损和癌变。
6.影响生殖系统,胚胎坏死,胎儿畸形,盆血。
7.母猪泌乳量下降。乳汁中因含有黄曲霉毒素,从而对哺乳小猪产生影响。
黄曲霉毒素对家禽的影响:
1.黄曲霉毒素对所有品种的家禽都有影响。
2.导致肠道、皮肤出血。
3.肝胆肿大、受损和癌变。
4.高水平摄入时可导致死亡。
5.生长不良,产蛋性能变差,蛋壳品质恶化,蛋重减轻。
6.抗病能力、抗应激能力和抗挫伤能力降低。
7.影响鸡蛋品质,现已发现在蛋黄中有黄曲霉毒素的代谢产物出现。
8.低水平(低于20ppb)仍可产生不良影响。
黄曲霉毒素对其它动物的影响:
1.降低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
2.奶牛产奶量下降,另外黄曲霉毒素可以将黄曲霉毒素M1的形态分泌到牛奶中。
3.可引起犊牛直肠痉挛、脱肛。
4.高水平黄曲霉毒素也可引起成年牛肝脏的损害,抑制免疫功能,导致疾病爆发。
5.致畸、致癌。
6.影响饲料适口性,降低动物免疫力。

玉米赤霉烯酮(ZEN)

特征:1.主要由粉红色镰刀菌产生。
2.主要来源是玉米,热处理不能破坏此毒素。
3.敏感性:猪>>牛、畜类>禽类
危害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具有雌激素类物质活性的毒素,主要危害种用畜禽,其中青年母猪对之最为敏感。
◆1~5ppm:后备母猪阴部红肿,假发情。
◆>3ppm: 母猪和后备母猪不发情。
◆10ppm: 保育及育肥猪增重减缓,仔猪脱肛,八字腿。
◆25ppm: 母猪偶发性不孕。
◆25~50ppm:窝数少,新生仔猪体型小;新生小母猪阴部红肿。
◆50~100pm:假怀孕,乳腺变大,乳汁渗出,出现临产前的征兆。
◆100ppm:持续性不孕,乘架其它母猪,卵巢萎缩变小。

T-2 毒素

特征:1.主要由三线镰刀真菌产生。
2.主要来源是玉米、小麦、大麦、燕麦。
3.对猪、乳牛、家禽和人都有危害。
4.敏感性:猪>牛畜类>禽类
危害:1.为毒性高的免疫抑制物质,破坏淋巴系统。
2.危害生殖系统,可引起种猪不孕、流产或产下虚弱仔猪。
3.采食量降低、呕吐、下血痢甚至死亡。
4.目前被认为是对家禽最毒的毒素,可引起口腔和肠道出血、溃疡,降低免疫力,产蛋量下降,体重减轻。
5.允许极限:
★反刍动物和蛋禽:5ppm
★肉禽和猪:2ppm
★人、小猪和马:1ppm

赭曲毒素

特征:1.主要由曲霉菌产生。
2.主要来源是玉米。
危害:1.造成动物免疫系统功能抑制。
2.造成哺乳动物的肝脏及肾脏受损,尤其对猪和人危害更大。
3.造成母猪流产和产仔重偏轻。
4.高毒性,可致癌。
5.允许极限:
畜禽:50ppb
人:20ppb

呕吐毒素(DON)

特征:1.最常见的镰刀霉毒素,高温处理完全无法破坏它。
2.主要来源是玉米、小麦、大麦、燕麦。
3.敏感性猪>>牛畜类>禽类
危害:对猪只影响较大,主要症状为猪只厌食,严重者表现为拒食或呕吐。
★1~2ppm:摄食量减少,增重减缓。
★5ppm:摄食量减少30~50%。
★10ppm:由于拒食导致饲料消耗量和增重急剧减少。
★12ppm:完全拒食。
★20ppm:导致呕吐。
此外,还会造成皮下及肌肉出血,降低繁殖率及抑制各种动物的免疫力。
允许极限:
★反刍动物和蛋禽:5ppm
★肉禽和猪:2ppm
★人、小猪和马:1ppm

串珠镰孢菌毒素(Fumonisin)

特征:1.1988年由南非学者发现。
2.主要由串珠镰孢菌产生。
3.主要来源是玉米、高梁。
危害:1.对多数动物:降低免疫功能,损害肝脏和肾脏,降低增重,增加死亡率。
2.对猪的危害:不孕、肺水肿、呼吸困难、死亡。
3.对家禽的危害:降低食欲,免疫力下降。
4.对马的危害:贫血、脑坏死。
5.允许极限:
★反刍动物:50ppm
★猪:10ppm
★马:2ppm
★人:1ppm

预防与控制措施

目前国内外采取的预防和去除食品中霉菌毒素污染的措施主要有:①利用合理耕作、灌溉和施肥,适时收获来降低霉菌对食品原料的侵染和毒素的产生;②采取降低粮食及饲料的含水量,降低贮藏温度和改进贮藏、加T方式等措施来减少霉菌毒素的污染;③通过抗性育种,培育抗真菌的作物品种;④加强污染的检测和检验,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标准,禁止出售和进口霉菌毒素超标的粮食和饲料;⑤利用碱炼法、活性白陶土和凹凸棒黏土或高龄土等吸附法、紫外光照法、山苍子油熏蒸法等化学、物理学方法去除污染的霉菌毒素。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