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齿刺星珊瑚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基本信息

编号:
26276
拉丁目名:
SCLERACTINIA
中文目名:
中文科名:
蜂巢珊瑚科
拉丁科名:
Faviidae
中文属名:
刺星珊瑚属
拉丁属名:
Cyphastrea
拉丁种名:
serailia
定名人:
(Forskal)
年代:
1775
中文名:
锯齿刺星珊瑚
国内分布:
台湾, 东沙群岛, 西沙群岛, 南沙群岛, 广东沿岸, 北部湾
国外分布:
红海, 印度洋, 可可群岛, 新加坡,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 苏拉威西, 菲律宾, 帛琉群岛, 墨累群岛, 大堡礁, 马绍尔群岛, 加罗林群岛,
备注:
补国外分布: 比基尼环礁, 日本(琉球群岛, 小笠原群岛, 四国, 九州, 本州)
资料来源:
中国动物志 腔肠动物门 珊瑚虫纲 石珊瑚目 造礁石珊瑚: 181-182

形态描述

类型Ⅰ:珊瑚骼表面光滑,鞘(theca)不突出,或表面有起伏,鞘亦稍突出。珊瑚杯直径1—2mm,圆或亚圆形,杯间距离大。该处环境系内湾沙滩,风浪不大。
类型Ⅱ:珊瑚骼表面多瘤突起,很突出,珊瑚杯拥挤,直径大小不一,悬殊很大,形状多样,椭圆,多边形,长方形等等。该处环境是面临外海,水骚动而不平静。
珊瑚杯深浅不等,底部有海绵状轴柱,第Ⅰ、第Ⅱ轮隔片完全(芽生不久的珊瑚杯除外,只有4—11个隔片),厚薄不一,在年幼的珊瑚杯里隔片呈梳状,并有颗粒或刺。珊瑚肋有隐埋在共骨中,亦有突出的,珊瑚肋上的刺随芽生的时间长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稀到密,在一个群体中可以找到它们连续发育的过程。生活时为褐色,口道为翠绿色或灰色。

标本采集地

三亚鹿回头、西瑁岛,陵水新村港,琼海沙著,新盈邻昌、文昌冯家、涠洲岛、硇洲岛、澳头港、香港水域、珊瑚岛、甘泉岛、金银岛、全富岛、鸭公岛、晋卿岛、羚羊礁、华光礁、中建岛、盘石屿、西沙洲、赵述岛、永兴岛、北岛、东岛、北礁、仙宾礁、牛车轮礁、仁爱礁、美济礁、仙娥礁、信义礁、海口礁、舰长礁、半月礁。

分布

国外分布

红海,印度洋,可可群岛,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苏拉威西,菲律宾,帛琉群岛,墨累群岛,大堡礁,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比基尼环礁,日本琉球群岛、小笠原群岛、四国、本州、九州

国内分布

我国台湾、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和广东沿岸及北部湾;该种是印度一太平洋区的广布种。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