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形紫菀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形态特征

茎高25~100cm,无毛而富肉质,上部稍有分枝。基生叶倒披针形,花后凋落;茎中部叶线状披针形,先端尖或钝,有时具钻形尖头,全缘,无柄,无毛。头状花序小排成圆锥状,总苞钟状,总苞片3~4层,外层较短,内层较长,线状钻形,无毛;舌状花细狭,淡红色,长与冠毛相等或稍长;管状花多数,短于冠毛。瘦果长圆形或椭圆形,长1.5~2.5mm,有5纵棱,冠毛淡褐色。

地理分布

原产地

北美洲;现广布于世界温暖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

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云南、贵州、湖北、四川、重庆、广西、广东、福建、台湾。

药用价值

药名:瑞连草

别名:白菊花、土柴胡、九龙箭、钻叶紫菀
汉语拼音:rui lian cao
英文名:all-grass of Annual Saltmarsh Aster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ster subulatus Michx
功效:清热解毒
考证: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拉丁文名:Herba Asteris subulati
主治:痈肿;湿疹
生态环境:生于潮湿含盐的圭壤等地。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切段,鲜用或晒干。   功效分类:清热燥湿药   性味:味苦;酸;性凉
药材基源:菊科植物钻叶紫菀的全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捣敷。
出处:《中华本草》

危害特点

最早发现

1947年发现于湖北武昌。

危害特征

危害秋收作物(棉花、大豆及甘薯)和水稻,也见于田边及路埂上,发生量小,危害轻,是常见杂草。常沿河岸、沟边、洼地、路边、海岸蔓延,侵入农田危害棉花、大豆、甘薯、水稻等作物,还常侵入浅水湿地,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及其景观。

传播途径

瘦果具毛冠随风散布。

控制方法

在开花前拔除。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