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桑蚕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野桑蚕

拉丁学名: Bombyx mandarina Leech
纲:昆虫纲
目:鳞翅目
科:蚕蛾科
又称
野蚕、桑野蚕、桑蚕等,分布全国南北20余个省、市、自治区。幼虫食叶为害扶桑、桑、柞、榕、柘木,构树等。被害叶片轻则成缺刻,重则叶片、嫩梢吃光,影响林木的生长。近年来,在许多主要蚕区很难发现野桑蚕的危害。

形态特征

成虫

雌体长15.5~25毫米,雄体长12~18毫米,翅展35~46毫米,雄蛾小。全体灰褐色。触角暗褐色羽毛状。前翅上具有深褐色斑纹,外缘顶角下方向内凹,翅面具褐色,横带2条,2带间具深褐色新月形纹。后翅棕褐色。
羽化时间6-16点 第一代6-9点,第二、三代14-16点,第四代9-18点 羽化后1-3小时交配。交配时长30分钟-20小时,一般1-2小时。交配后到产卵的时间间隔 2小时-4天 一般3-4小时。产卵时间1-3天。卵数89-573粒。
寿命 2-30天 第一代4-8天,第二、三代2-5天,第四代10-30天。产越冬卵10月17日-11月15日,高峰期11月上旬。

扁平椭圆形,长1.2毫米,横经1毫米,初产淡黄色,后变灰褐色,非滞育卵后变青灰色。孵化期第一代即越冬卵春天自然温度12℃以上需22—27天,第二代11-12天,第三代9-10天,第四代7-8天。

幼虫

末龄幼虫体长40~65毫米,宽约5毫米,体棕红色或棕褐色。头小,胸部2、3节特膨大,表面凹凸不平,色泽不一,有黑褐色、棕红色等,第2胸节背面有1对黑纹,四周红色,第3胸节背有2个深褐色圆纹。第2腹节背面具红褐色马蹄形纹2个,第5腹节背面有浅色圆点2个,呈突起状,第8腹节上有1尾角,基部突粗,尾角棕红色,向后平弯。腹背上有散生黑斑。
蚁蚕出壳时间:6-10点,温度较低时,延续到18点
自孵化至吐丝结茧,需13-31天,三眠蚕需13-28天,四眠蚕需14-31天
三眠蚕 第一代24天,第二代14.5天,第三代13天,第四代22.5天
四眠蚕 第一代27.5天,第二代15.5天,第三代16.5天,第四代25.5天
四眠蚕幼虫期
1龄:3-9天 第一代7-8天 7 第二、三代3天 第四代4天
2龄:3-6天 第一代5-6天 6 第二、三代3天 第四代3.5天
3龄:3-5天 第一代4-5天 4 第二、三代3天 第四代3.5天
4龄:4-6天 第一代4-5天 4 第二、三代4天 第四代5天
5龄:4-9.5天 第一代4-5/6.5天 5 第二、三代4天 第四代9.5天
五龄体长范围为3.2-5.2cm,三眠蚕雄3.2-3.9cm,雌3.55-3.9cm,四眠蚕雄4-4.8cm,雌4.05-5.2cm
雌蚕在第8、9腹节的腹面各有一对乳白色的小圆点,明显程度个体不同
结茧 1-2天 吐丝喜暗

长12~23毫米,宽5~6毫米,椭圆形,初蛹棕红色,后变深褐色。末代黑色。腹节凹凸不平, 腹部下端呈三角形,翅中部深凹。前足、触角、翅芽高于体面,呈突起状。
雌蛹在第8腹节腹面的正中线上,有一条纵线。雄蛹在第8、9腹节腹面正中线的交界处,有一小点。
化蛹需1-2天。蛹期11-45天 第一代13-28天,第二代13-14天,第三代13-16天,第四代15-46天,平均31天。
蛹长:雌 1.55-2.3cm 雄 1.2-1.8cm 三眠雄1.2-1.55cm 三眠雌1.55-1.7cm 四眠雄1.5-1.8cm 四眠雌1.8-2.3cm

长20~28毫米,宽8~12毫米,丝质,外疏内实,韧性强,有黄色、黄绿色、淡黄色、黄色隐显红色。

生活史及习性

长江流域一年发生4代,以卵在寄主枝干上越冬,翌年4月上旬越冬卵开始孵化,幼虫期分别在4月上旬至5月下旬,5月下旬-6月下旬、7月-8月和8月中旬~10月底。有明显世代重叠现象。末代成虫羽化后产卵越冬。
成虫多见在白天羽化,不久即交尾产卵,卵产在寄主枝条或树干上,成堆状,3、5粒1堆或数十粒成堆,排列不整齐。
老熟幼虫在叶背或两叶间,叶柄基部,枝条分杈处吐丝结茧化蛹。

桑蚕的天敌较多,有野蚕黑卵蜂、野蚕黑疣蜂、广大腿蜂等。

防治方法

①在成虫产卵盛期后,注意摘除枝条上的卵块,并结合整枝,去除枝杆的越冬卵,压低虫口基数。同时注意各代的低龄幼虫群集期,人工捕杀,并在结茧期施行人工摘除。
②确实必要药剂防治时,在低龄幼虫期,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48%毒死蜱(乐斯本)乳油1300倍液喷杀。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