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魁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宫廷御医

17岁时,父亲不幸病故,遂承家学,继父业而进入太医院。后被晋升为太医院院使,主管太医院事务。宣统年间,又被赐头品花瓴顶带,兼管御药房、御药库。1924年,太医院解散后悬壶京门,堂号“鹤伴吾庐”。每日患者盈门,疗效颇佳。上世纪30年代初,京都痧疹猖撅,即猩红热。他日夜应诊,出入于病家之中,不幸身染疫疾,以致早逝。

生平著作

《赵文魁医案选》、《文魁脉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文魁脉学》及《赵文魁医案选》今日已属难觅,而海内外求之者甚众。脉学医案密不可分,为了体现知行合一的精神,此次合订为《文魁脉学与临证医案》

学术思想

赵氏身为御医,出入宫内,多以脉诊论病定夺,故于脉学一道,致力最深。他认为,凡病皆根于内而形诸外。症或有假不可凭者,而脉必无假而诊知其本。故若能于诊脉上痛下功夫,则临证诊治必能切中病机而无误诊误治之虞,逐步形成了辨脉求本的独特学术思想。其治杂病,注重祛邪。他博采众家,学验识广,师古而不泥古,在脉学、温病、杂病等多方面均有独到见解。如他认为,透热转气一法,可贯穿卫、气、营、血治疗的各个阶段。他精究李时珍脉学,以表、里、虚、实、寒、热、气、血八纲统领27脉,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浮、中、按、沉诊脉四法,突破古之定见。

临床经验

赵氏于温热病多所心得,认为凡温热病,莫不由内热久郁,复感温邪,内外合邪,故为高热,甚则神昏。虽然高热如炙,切不可因之而专进寒凉,因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过用寒凉,每致冰伏其邪,增重其郁,愈使热邪难出,而有遏邪入营血之虞。凡初起高热,邪在卫分者,必用疏卫之法,辛凉清宣,宣调肺气,使三焦通畅,营卫调和,自然微汗而愈。若邪热内传,尚未完全入气者,当以疏卫为主,略加消气之品,仍使邪由卫分宣散而出。若热全入气分,姑可放手清气,但也须少加疏卫之品,以使邪有外透之机。邪热入营,当用透热转气之法,切勿纯用凉营清热之品,当视其兼邪之所在,食滞者消其食,痰结者化其痰,瘀阻者行其瘀,湿郁者化其湿,必使体内分毫无滞,气机畅达,则里热自可逐出气分而解。对于血分证治,亦当仿此。他的这一针对温病的治疗学思想,既符合临床实际,有效地指导温病的治疗,又防止机械地划分卫、气、营、血病程,创意性地揭示了卫气营血辨证的理论内涵。

后世影响

赵文魁出身御医,医道高玄。其子赵绍琴继承家学,对温病学尤有心得,为北京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主任,我国著名中医学家。

武术大师

赵文魁,字梅岑,1879年出生于左卫镇。自幼读私塾,能文善武,享誉一方,是本镇有名的武术大师。据其子赵连武介绍,他从小从师学艺练就了一身过硬功夫,握拳出手“叭叭”作响,舞起刀来风声呼呼,使人难以近身。原国民革命军二十九军驻防左卫,战士阎瑞擅长刀术,曾与赵文魁切蹉技艺,事后他对人说,赵先生拳脚器械,样样精通,确实是当地的武术高手。他为人仗义,谦和谨慎,出手能有分寸,唯恐伤及别人。赵文魁在左卫小学任教。他认为,武术乃中华民族的国粹,在竞技体育中独树一帜。因此,他把武术列入体育课中,亲自授课,教授学生练基本功,每天晨练不断。学校后院有一棵小柏树,先在树叉上压腿,然后对着小树推挡,最后围着小树走八卦。在学生中教练“小洪拳”、“彩拳”和“望月刀”等武术项目。一次在县城举行的武术比赛中,左卫小学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在旧县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伊以国事日非,时欲执戈救国,虽未投笔从军,常自延师习武,所练单刀、枪棍无不精通纯熟;历任各高小教员、校长及保卫团总等职。为授学生便捷计,著有《武术教本》一册……”。在这本教材中采用了七言韵句形式,总结了《温功法》、《宏掌法》和望月刀等口决。其文字简练,上口好记,寓意深刻,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武术启蒙教材。他还谱写了“强身体、勿自恃、广交游、增国光”的武术歌,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
“七七”事变后,家乡沦陷,他十分厌恶日本侵略者的奴化教育。在无可奈何的困境中,伏枥长嘶,暗中挥泪。当伪政权要他出任教职时,他义正词严:“我决不当亡国奴,不为日本鬼子做事。”毅然离开家乡,告别他亲手创建的学校,到南山一带办私塾。1947年病逝。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