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3月由威尔斯·威尔德(Wells Wilder)在STOCKS&COMMODITIES杂志,首次发表MFI指标的用法。MFI指标实际是将相对强弱指标RSI加以修改后,演变而来。RSI以成交价为计算基础;MFI指标则结合价和量,将其列入综合考虑的范围。可以说,MFI指标是成交量的RSI指标。
指标的公式只是硬梆梆的计算程序,重要的是他计算式里的内涵。就以相对强弱指标(RSI)、指数平滑广量指标(STIX)、资金流量指标(MFI)三种指标为例,一个是评估价格的作用,一个是评估大盘的作用,一个是评估资金的作用,三者各有其不同的意义存在。如果仅单纯参考RSI指标,则股民只能了解价格波动的状况,而无法衡量资金及整体市场的脉动。
资金流量指标的超买超卖作用,和威廉指数(W%R)、相对强弱指标(RSI)……等指标相类似。但是,超买超卖和反转的定义必须澄清。一般而言,超买超卖的现象,被视为短期的讯号。超买之后的下跌,只能将其视为暂时的回档;超卖之后的上涨,视其为暂时的反弹。如果以超买超卖讯号,来确认波段行情的结束,是一种粗糙的评估,失误率相当高。
经过长期测试的结果,利用“背离”讯号确认股价的反转,可靠度较高。而MFI指标的“背离”讯号,比RSI指标的“背离”讯号,更能忠实的反应股价的反转现象。一次完整的波段行情,至少都会维持一定相当的时间,反转点出现的次数并不会太多。如果指标出现反转讯号的次数太频繁,发生假讯号的可能性必然增加。基于如此,指标参数的周期,最好不要设得太短,以免产生指标陷阱过多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