蝲蛄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形态特征

东北蝲蛄体形最大; 朝鲜蝲蛄和东北蝲蛄很相似,不过体形较小,额部较宽而平,腹节的侧板圆钝; 许郎蝲蛄体形最小,在头胸甲颈沟之后,左右各有侧刺一枚,额部较隆起,这是它的特点。 [4]  
东北蝲蛄甲壳较厚,体色有红棕色、深黑褐色、黄褐色、橄榄绿等,大多为偏黄褐色。其头胸部粗大,呈圆筒型,被坚硬、较光滑的头胸甲,占近1/2体长。东北蝲蛄背部中央的颈沟较平直,胸部有2条较颈沟浅的左右对称的分节痕迹。此外,其胸部末节具侧鳃(肋鳃),这是区分于红螯螯虾、 克氏原螯虾以及 波纹龙虾锦绣龙虾等海产龙虾的显著特征。 [3]  
东北蝲蛄第1步足粗大、呈螯状,雄虾第1步足末端的螯状基部圆钝且膨出,雄虾螯的粗壮程度较雌虾明显。东北蝲蛄腹部宽大,侧板末端尖且呈三角形,并向两侧支出。雄虾的第1、2腹肢部分特化为管状交接器(生殖肢),雌虾的第3步足基部有1对生殖孔。东北蝲蛄成体体长在5-13cm,平均体质量为15-20g,最大个体体质量可达25-30g。 [3]  

分类与分布

全世界淡水 螯虾已发表物种有30个属、600种以上,其中约73%分布于南、北美洲,美国约有400种,澳洲约有100种,但只有1.5%的种类分布于欧洲和亚洲。亚洲已知的现存原产淡水螯虾仅为蝲蛄属的4个物种,其中又以东北蝲蛄个体最大,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黑龙江流域、俄罗斯的额尔古纳河湿地保护区及我国与俄罗斯、蒙古的三边保护区,朝鲜北部也有分布。我国境内已知东北蝲蛄资源量较多的地区是吉林省长白山-带,包括敦化、长白、延吉、通化等地,其他水域资源量较少。 [3]  
蝲蛄为螯虾科中唯一原产于亚洲的类群。螯虾科蝲蛄属现存仅4个物种,分别为: [3]  
  1. 东北蝲蛄( Cambaroidesdauricus),又称东北黑螯虾、东北拟蝲蛄; [3]  
  2. 许郎蝲蛄( C.schrenkii),又称史氏拟蝲蛄、南京黑螯虾; [3]  
  3. 朝鲜蝲蛄( C.similis),又称朝鲜黑螯虾; [3]  
  4. 日本蝲蛄( C.japonicus),又称日本黑螯虾。 [3]  
东北蝲蛄、许郎蝲蛄、朝鲜蝲蛄都生活于山地溪流或山地附近的河川、湖泊中,在沿岸的石块、砂砾或落叶堆积处,比较易于找到。 [4]  

资源现状

东北蝲蛄资源仍依靠自然环境下的自繁自生,由于过度采捕等因素,东北蝲蛄资源量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急剧下降。20世纪60年代,东北蝲蛄在我国的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流域均有分布,尤其松花江流域最多,资源较为丰富。近20多年来,因东北蝲蛄栖息地环境遭受破坏,天然生存水域受到污染,而其繁殖条件要求严苛,群体恢复能力差,在多重影响因素叠加下,其自然种群数量日渐稀少,分布区域逐年缩减。东北蝲蛄的养殖模式也都是依靠在天然水域环境围网或就地改造池塘,在不破坏其自然生存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半人工养殖,以及在其自然栖息地进行保种及繁殖。据相关文献统计报道,1990-1993年,长春市光复路市场东北蝲蛄的年均上市量为4290t,1994年上半年松嫩平原沼泽区月亮泡和查干湖东北蝲蛄的上市量为5980kg。但近些年,在原产地东北地区的市场上,东北蝲蛄已十分罕见,接近濒危状态。 [3]  
作为东亚特有的土著螯虾,东北蝲蛄是-种珍贵的原生优质水产资源,同时因其独特的螯形,在观赏水族市场中也占有-席之地。东北蝲蛄的市场需求量急剧上升,供不应求,价格自35元/kg上涨至250元/kg,经济效益显著。但针对东北蝲蛄的研究和开发利用较少,涉及生态学及人工繁养殖技术的研究资料欠缺,国内外尚未见人工繁殖成功的报道,这些情况严重制约了东北蝲蛄的发展。 [3]  
就东北蝲蛄的资源现状及发展情况来看,尚缺乏资源保护措施及相关的保护政策。未来亟需加强东北蝲蛄的资源调查和保护工作,深入开展系统的生物学、增养殖技术、分子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突破苗种繁育技术,探索适宜的养殖模式和深加工技术,推动东北蝲蛄资源恢复和品种发展。 [3]  
zhua曲子白渡白颗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