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花棘豆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基本信息

药 名:蓝花棘豆
蓝花棘豆

蓝花棘豆

拼音名:Lán Huā Jí Dòu
英文名:all-grass of Skyblueflower Crazyweed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豆科植物蓝花棘豆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xytropis coerulea(pall.)DC.[Astragalus coeruleus Pall.]
采收和储藏:秋季挖根,洗净,晒干。

植物形态

形态特征

蓝花棘豆

蓝花棘豆

花梗细,有长柔毛;总状花序长3-10cm,花多数,疏生;苞片线状披针形,长约3mm,被毛;花萼钟状,长4-5mm,有短柔毛,萼齿披针形;蝶形花紫红色或蓝紫色,长编印1cm,旗瓣宽倒卵形,翼瓣和龙骨瓣与旗瓣等长或稍短;雄蕊10,二体;子房内有多数胚珠,花柱向内弯曲。荚果长圆状卵形,长1.2-1.8cm,宽4-5mm,肿胀,先端具喙,外有白色平伏的短柔毛。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长习性

蓝花棘豆具有粗大根系,入土很深,穿透力强,在陡峭干旱的碎石山坡上能很好生长。极耐干旱。耐寒力强,多生长在海拔1200—2500米的山地。在极端最低气温达–38℃地,仍能生长,但不耐高温。由山地移至海拔800米平原地区种植,在年均温9.9℃或极端最高气温,12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及乎原区,少有蓝花棘豆生长。在海拔200米以上山地常和大针茅(StiPabgrandis)、紫羊茅(Festucarabra)、垂头菜(Viciaunijaga)、苔草(Carexsp.)、细叶鸢尾(Iriotenuifolia)、裂叶蒿(Artemisialaciniata)等组成群落。蓝花棘豆在群落中生长矮小,每平方米鲜重只有15.5克,占群落总产量的5%,但蓝花棘豆在群落中的株丛数很多多每平方米多数者可达70多丛。在天然草地上,自然结实率高,荚果在花序由下而上顺序成熟,自行开裂散种,繁殖力强。千粒重2.5—2.66克。每年6月中旬现蕾,7月开花,吕月结实。在土层瘠薄,岩石裸露的石砾坡地,蓝花棘豆成优势种,优势度高者可占群落总产量的8.5%以上,亩产青草达200多公斤。一般在石质坡地,生长矮小,高度只有20—30厘米,但在林缘上层深厚处,生长繁茂,高度可达70厘米。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蓝花棘豆—墨线图

蓝花棘豆—墨线图

科属分类:豆科
功 效:补气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
主 治:用于脾、肺气虚、中气下陷、卫气虚所致气短心悸、乏力、自汗、盗汗、体虚、久泻、脱肛、子宫脱垂、气血不足所致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气虚失运、水湿停聚引起面目浮肿、小便不利等症。
性味归经:甘,微温,脾、肺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一15克。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山西。
考 证: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新华本草纲要》:“河北、山西以根作为黄芪使用。”

饲用价值

蓝花棘豆因地上茎非常矮小,或近似无地上茎叶集中在基部形成叶丛,叶多而密集,一个株丛可着生叶柄几十枚到二百多枚。叶量极其丰富,据果期测定,叶占地上部总量的55%,总花梗占总重的27.2%,花果占总重的17.8%,产草量集中在地表以上10—15厘米之内。在地表上5厘米之内的产草量占地上总产草量的39.4%,地表上10厘米之内就集中了地上部总产量的65%(见图92—2)。蓝花棘豆是放牧型牧草,耐牧,耐践踏,再生力强,在生长季节可以多次利用。蓝花棘豆的适口性好,无论牛、羊和马放牧时,常从草群中挑选其采食,被视为抓膘牧草。其化学成分如表92—1,消化能、代谢能含量及消化率,如表92—2。蓝花棘豆粗大的肉质主根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根量大,亩产风于根可达340多公斤。在土层瘠薄的碎石山坡上培育,是很有前途的牧草,用以改良退化的山坡草地。种子硬实率约占33%,在雨季,无论开沟浅播或撒播后赶羊踩踏,均易出苗,一般种子发芽率约在40%以上。

地理分布

蓝花棘豆分布于我国内蒙古、河北、山西等省(区)。在太行山中北段、吕梁山、五台山、中条山、太岳山等山地,海拔1200—2700米的天然草地上,是组成草群的常见豆科植物;在国外,苏联等地也有分布。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