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白蚁科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基本简介

草白蚁科头圆形,触角26节,前胸背板平,与头宽几相等,无囟。
尾须3-8节。无工蚁品级。第一跗节仅在下方分裂,因此由下方看跗节为5个,从上面看为4跗节。

草白蚁科和某些白蚁科的白蚁收获草,它们将草作为食物或菌圃的基质(大白蚁亚科)。
收获草需在大面积范围内觅食,需和其它动物竞争,还要对付鲜草中的化学拮抗物。但草中的含氮(N)量比木中的高,也高于食草哺乳动物的粪便中的含氮(N)量,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分类体系

昆虫纲 Insecta
有翅亚纲Pterygota
等翅目Isoptera
澳白蚁科 Mastotermitidae
草白蚁科Hodotermitidae
木白蚁科Kalotermitidae
鼻白蚁科Rhinotermitidae
齿白蚁科 Serritermitidae
白蚁科 Termitidae

地理分布

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木材或纤维素为食。白蚁是一种多形态、群居性而又有严格分工的昆虫,群体组织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继续生存。全世界已知2000多种。一般分为5科:澳白蚁科、草白蚁科、木白蚁科、鼻白蚁科和白蚁科(注:最新分类为7科)。中国除澳白蚁科尚未发现外,其余4科均有,共达300余种。分布范围很广,北限约在北纬40度。

形态特征

草白蚁科体软而小,通常长而圆,白色、淡黄色、赤褐色直至黑褐色。头前口式或下口式,能自由活动。触角念珠状。口器咀嚼式,下唇片4裂。有长翅、短翅和无翅类型。有翅者,翅2对,狭长,膜质,前后翅的大小、形状和脉序相同。静息时前后翅平置腹背。分飞后,翅常由基部脱落,残存的翅基称翅鳞。翅近前缘有较硬化的纵行翅脉,缺横脉,有古网脉构造。跗节4节,一小部分3节,低级种类5节。尾须1对。

生活习性

草白蚁科是社会性昆虫,由各种品级组成。在比较高级的白蚁中,都由一对脱翅后的雌、雄繁殖蚁掌管团体生活,雌的称“蚁后”(母蚁),常与雄蚁同住于特建的“王宫”中。“王宫”一般位于蚁巢僻静处,上下有小孔,供工蚁和兵蚁通行。蚁后深居宫内,专司产卵,雄蚁专司交配。
在大白蚁的同一“王宫”内,曾发现发育相等的两对蚁后雄蚁。在较原始性的白蚁巢内,往往有大小不等的蚁后多个,可能是在原蚁后遗失或死亡之后补充繁殖起来的个体。蚁后产卵时,工蚁常在旁守护,连续不断地把卵移送卵室内加以保护。巢内长翅型成虫在一年中的某一特定期间,即能成群分飞。分群时期因白蚁的种类和环境条件而异。在干燥地区,分群时期多在雨季或骤雨前后,显然,分群与大气湿度有密切关系。
海南岛海南土白蚁常在倾盆大雨下分群。土栖白蚁分群以前,常由工蚁在地面预筑小丘状羽化孔(分群孔),下连阔而扁的孔道(侯飞室),在条件适宜下长翅成虫群集于候飞室待飞,如遇外界气候适宜,这些长翅成虫就突破羽化孔,群飞天空。群飞个体极多,但落地后绝大部分死掉,能进行交配生殖的很少。其中,被蚂蚁、蜥蜴、蛙类以及其他小哺乳动物吞食的为数最多。雌、雄有翅成虫一旦落地,雄蚁即追随雌蚁,成对爬行,寻觅适当的交配产卵场所,作为新房,开始繁殖新的一代。雌、雄在追逐过程中,双翅从翅基横缝(肩缝)处脱落。白蚁产卵初期,卵数不多,孵卵护幼的工作由雌、雄亲蚁担任。初期孵化的幼蚁经过1~2次脱皮,大约至3~4龄时分化出工蚁。从分群到第一工蚁出现,需时约6~7个月(指散白蚁)。兵蚁出现较晚。初孵幼蚁由亲蚁哺以制成的食物。工蚁出现后,哺育后代工作逐步转由工蚁担任。蚁后由于卵巢发育,体躯逐步肥大,产生的卵数日渐增多。在较高等的白蚁中,蚁后生产的卵数能达数百万粒。有一种土白蚁的蚁后,在24小时内能产4000粒卵。蚁后的寿命长的可达15~50年。非生殖品级的寿命约2~4年。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