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无翅孤雌蚜体卵圆形,长1.7~2.2mm,头部无额瘤,腹部膨大,黄褐色至赤褐色。复眼暗红色,眼瘤亦红黑色。口喙末端黑色,其余赤褐色,生有若干短毛,其长度达后胸足基节窝。触角6节,第三节最长,为第二节的3倍,稍短或等于末3节之和,第六节基部有一小圆初生感觉孔。腹部体侧有侧瘤,着生短毛;腹背有4条纵列的泌腊孔,分泌白色的腊质和丝质物,群体在苹果树上严重为害时如挂棉绒。腹管环状,退化,仅留痕迹,呈半圆形裂口。尾片呈圆锥形,黑色。有翅孤雌蚜体椭圆形,长1.7~2.0mm,体色暗,较瘦。头胸黑色,腹部橄榄绿色,全身被白粉。复眼红黑色,有眼瘤,单眼3个,颜色较深。口喙黑色。触角6节,第三节最长,有环形感觉器24~28个,第四节有环形感觉器3~4个,第五节有环形感觉器1~5个,第六节基部约有感觉器2个。翅透明,翅脉和翅痣黑色。前翅中脉1分枝。腹部白色绵状物较无翅雌虫少。腹管退化为黑色环状孔。有性蚜体长0.6~1mm,淡黄褐色。触角5节,口器退化。头部、触角及足为淡黄绿色,腹部赤褐色。有性雄蚜体长0.7mm左右,体淡绿色。触角5节,末端透明,无喙。腹部各节中央隆起,有明显沟痕。若虫分有翅与无翅两型。幼龄若虫略呈圆筒状,绵毛很少,触角5节,喙长超过腹部。四龄若虫体形似成虫。卵椭圆形,中间稍细,由橙黄色渐变褐色。
消长规律
以孤雌繁殖方式产生胎生无翅雌蚜。因地区不同、发生代数不同,在华东地区1年可发生12~18代,在西藏每年可发生7~23代。以无翅胎生成虫及1~2龄若虫越冬,若虫是主要越冬虫态。
田间调查表明,苹果绵蚜仅在苹果树上危害和越冬,地上部和地下部均可越冬,但其主要场所是果树上比较隐蔽且不易受到寒风直接侵袭的树皮下、伤疤裂缝、剪锯口和根部分蘖处。在根部越冬的苹果绵蚜为无翅的若虫、成虫。越冬期不休眠,继续为害。翌年4月上中旬平均气温达9℃时,即在越冬部位开始为害。5月上旬开始胎生繁殖,5月下旬至6月,是全年繁殖盛期,1龄若虫四处扩散,6月下旬至7月上旬将出现全年发生高峰。被害部肿胀成瘤,绵毛成团,后期瘿瘤破裂,影响枝条生长。 7~8月受高温和寄主蜂影响,蚜虫数量大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