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内分泌肿瘤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临床表现

多发人群

胰腺内分泌肿瘤人群发病率约在(1~4)/10 万,仅占胰腺肿瘤的1%~2%,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比例约为13:9,近年来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疾病症状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按其是否导致临床症状可分为“功能性”及“无功能性”肿瘤,前者因产生某种激素而具有相应临床症候群,按照激素分泌的类型可分为胰岛素瘤胃泌素瘤胰高血糖素瘤、血管活性肠多肽分泌瘤、生长抑素瘤等,而“无功能性”肿瘤,可能并非不产生神经内分泌物质,只是不导致特殊临床症状而已。胰腺内分泌肿瘤常见的临床表现见表1。
表1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及其分泌的激素
肿瘤名称
分泌激素
临床表现
胰岛素
体弱、多汗、震颤、行动过速、焦虑、乏力、头痛、头晕、定向障碍、癫痫发作、意识模糊
胃泌素
顽固或复发性消化性溃疡(出血、穿孔)、消化性溃疡并发症、腹泻
VIP瘤
血管活性肠肽
大量水样腹泻、面色潮红、低血压、腹痛
胰高血糖素
坏死性游走性皮疹、舌炎、口炎口角炎糖尿病、重度体重减轻、腹泻
生长抑素瘤
生长抑素
体重减轻、胆石症、腹泻、多发性神经纤维瘤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
无或不明确
肿瘤压迫症状,阻塞性黄疸胰腺炎、十二指肠梗阻

诊断鉴别

疾病诊断

根据不同激素所导致的不同的临床表现,并结合相应血清激素水平等检查,是疑诊内分泌肿瘤的第一步,然后再行胰腺影像学检查进行定位,之后做出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对于无功能性的胰腺内分泌肿瘤,多因压迫症状或查体时经影像学检查诊断。胰腺内分泌肿瘤常需要手术治疗,最终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明确病理学类型和性质。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定位诊断方法很多, 包括超声、CT、磁共振成像、PET/CT、内镜超声、腹腔镜超声或开腹术中超声、血管造影等。

鉴别诊断

主要与原发内分泌疾病的鉴别:要靠影像检查。如果影像学检查发现有胰腺肿瘤的存在,加上有激素水平的改变,才能与原发内分泌疾病来鉴别,如果影像学检查不能明确胰腺肿瘤存在,则很难鉴别。
早期发现需要临床医生的意识和经验,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和阳性的影像学检查才能明确。目前来讲,定期和规律的体检是必需的。
一旦诊断为胰腺内分泌肿瘤, 必须注意多发内分泌肿瘤I型(MEN1)的可能性,在检测相应激素水平的同时,还应检测血清钙、降钙素、甲状旁腺素、生长激素、催乳素等激素水平,以除外MEN1。

疾病治疗

治疗原则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治疗原则是根据不同的激素分泌特征、不同的临床表现,予以切除为主的术前术后的综合治疗。

手术方式

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和病理分型行局部摘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或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胰腺节段切除、胰腺体尾部切除等。术前根据不同激素分泌特征,要控制血糖,抑酸,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术后辅以生长抑素及其类似药物治疗。常用化疗药物包括链脲霉素、氟尿嘧啶和阿霉素等。对术后复发的恶性病例,如果能够切除,应再次手术切除。对于伴有肝转移而不能根治性切除的恶性胰腺内分泌肿瘤患者,可行减瘤术、胃肠道短路术,还可行化疗、肝动脉栓塞治疗、B超或CT引导下的射频消融热凝固治疗或冷冻治疗肝转移灶等措施。对原发病灶局限伴广泛肝转移且全身情况良好的病例,经严格挑选可考虑进行原发病灶切除并联合肝移植术。
表2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分类标准(WHO,2004年)
一、高分化内分泌肿瘤
1.良性:
限于胰腺内,无血管浸润,无神经周浸润,直径<2 cm;核分裂< 2/10HPF;Ki-67阳性细胞< 2%
2.生物学行为未定:
限于胰腺内,但具有下列一种以上特点:直径≥ 2 cm;核分裂2~10/10HPF;Ki-67阳性细胞> 2%;有血管浸润,神经周围浸润
二、高分化内分泌癌
低度恶性:
大体可见局部浸润,周围组织或器官和/或转移,Ki-67(+)>5%
三、低分化内分泌癌
高度恶性:
核分裂>10/10HPF,Ki-67(+)>15%,血管和(或)神经浸润明显
附:HPF:High Power Field (10 个高倍视野)

疾病预后

胰腺内分泌肿瘤诊断与治疗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以胰腺灌注CT 及血管三维重建为代表的无创性定位诊断已基本完全取代了以往繁杂的有创方法,从而使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断率逐年增高。胰腺内分泌肿瘤的生存期优于其他类型胰腺肿瘤, 即使是伴有肝转移的胰腺内分泌肿瘤的中位生存期也可达48个月, 5年生存率近40%。总之,早期诊断率的提高, 积极的根治性切除肿瘤, 广泛开展的药物治疗临床试验等综合治疗措施已使胰腺内分泌肿瘤预后得到明显改善。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