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认为,中、西医理论的肝脏虽然解剖部位一致,但在生理、病理上,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少中医肝之病证,并无西医的急、慢性肝脏疾患;同样,西医肝病也不完全属于中医肝证。从本研究中各项肝脏异常和胆囊壁变化的超声结果来看,肝证组与非肝证组无显著性差异,也说明了这一问题。
中医之肝的功能为泌胆汁,主疏泄,主藏血;胆囊则负责胆汁的贮存和排泄。胆汁由肝之精气所化生,汇集于胆,泄于小肠,以助饮食之消化,胆汁的化生、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来调节。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反之,胆囊功能失常,亦会影响肝的疏泄。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在病理上其气血阴阳的失调多表现为肝气郁结,阴血不足。而肝脏的气机郁滞和虚实之火又会影响胆囊对胆汁的贮存和排泄,使胆汁凝结成石或炼汁成石。同时,胆石症患者也会因病致郁,而情志抑郁则导致肝疏不畅。因此,中医的肝胆在病理上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谓之肝胆同病,这就是肝胆相表里的相互关系。本研究中,肝证组患者胆囊结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肝证组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