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裂圣蕨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植物特征

植株高30-50厘米。根状茎短粗,斜升,密被黑褐色的披针形硬鳞片;鳞片边缘具针状短毛。叶簇生;叶柄长17-30厘米,粗2-2.5毫米,深禾秆色,坚硬,下部密被和根状茎上相同的鳞片,并密生短刚毛和针状长毛;叶片长约20厘米,基部宽约17厘米,三角形,渐尖头,基部心脏形,下部羽状深裂几达叶轴,向上为深羽裂,顶部呈波状;侧生裂片通常3对,基部一对最大,长达9厘米,宽2.5-3.5厘米,阔披针形,略向上弯弓,渐尖头,全缘或呈波状,以阔翅和上一对相连(有时近分开),其余的裂片同形,但向上逐渐缩短,最上的呈三角形,裂片的主脉两面均隆起,并有针状毛密生;侧脉明显,侧脉间小脉为网状,有3排近四方形或五角形网眼,通常有单一或分叉的内藏小脉。叶粗纸质,干后褐色,下面沿叶脉有针状毛,上面密生伏贴的刚毛。孢子囊沿网脉疏生,无盖。
1-4

1-4

植物形态

产地生境

产台湾(台北、桃园、苗栗、台东、花莲)、福建(福州、南平、德化、上杭、南靖)、浙江(鄞县、庆元、苍南)、江西(宁都、石城、安远)、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及云南东南部。生山谷荫湿处或林下。海拔100-850米。日本及越南也有。模式标本采自台湾。

药用价值

药名:羽裂圣蕨
来源:为金星蕨科植物羽裂圣蕨的根茎。
功效:补脾和胃。
主治:可用于脾胃气虚消瘦、食饮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的治疗。
性味归经:甘、温。入脾、胃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水煎服, 15一30克。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
考证: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相关的种

与“羽裂圣蕨 Dictyocline wilfordii (HK. ) J. Sm.”相关的种有:
  圣蕨Dictyocline griffithii Moore
  闽浙圣蕨Dictyocline mingchengensis Ching
  戟叶圣蕨Dictyocline sagittifolia Ching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