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qiāo
<动>
缝纫方法,做衣服边或带子时把布边儿往里头卷进去,然后藏着针脚缝 [hem with invisible stitches]。如:缲边 缲
按:著名词典学家、语言学家王光汉认为,《现代汉语词典》用“缲”是错误的。王光汉先生《词典问题研究-《现代汉语词典》词形三则》指出:
把布边往里卷,然后藏着针脚将其缝起来,称之为“qiāo”,《现代汉语词典》写作“缲”,异体是“ ”。
查“缲”,按《说文》是“帛如绀色”的意思,读zǎo;按《广韵》是抽丝的意思,同“缫”,音sāo。而“ ”,在《广韵》中有二读,一读jiǎo,意思是“凶首饰”;一读qiāo,同“幧”,《集韵》:“帕头也。”所谓“帕头”,即古代男子束发所用的巾,亦即古乐府《陌上桑》中所说的“帩头”。所以“缲”、“ ”,从词义上讲,与缝义马牛不风;从音上讲,除“ ”作帩头释音qiāo外,它音亦与缝义的qiāo了无相关。
借用作为帩头解释的“ ”以表示缝义的qiāo是否可以呢?这牵涉到借用的原则。在古代,借用或有本有其字而临时借用同音字代用的情况,而在后世,这种情况除仿古作品仍沿用古代出现过的这种借字外一般不再出现新借字,出现新借字,大家都会把它看作错字。今天的借,只能是古无此字,或以同音,借以表义;或以同义,另标新音。所以如果古代没有表示缝义的qiāo音字,《现代汉语词典》这样借用并不是不可以的。
但情况不是这样。《仪礼·丧服》:“凡衰,外削幅;裳,内削幅。”贾公彦疏:“云衰外削幅者,谓缝之边幅向外;裳内削幅者,亦谓缝之边幅向内。”《荀子·臣道》:“事暴君者,有补削,无挢拂。”王先谦集解引王引之曰:“补削谓弥缝其阙也。削者,缝也。”《淮南子·齐俗训》:“衣足以覆形,从典坟,虚循挠,便身体,适行步,不务于奇丽之容,隅眥之削。”从以上例子看,我们今天所说的表示缝义的qiāo,古人是写作“削”的。《汉语大字典》“削”下无此义。《汉语大词典》引了以上三例,释之为“裁剪缝纫”,但却将之音为xiāo或xuē,这种释法和注音实际都是值得推敲的。因为从书例中我们并看不出“削”有裁剪的工序,《仪礼》的“削幅”,倒很像我们今天所说的qiāo边。特别是注音,“削”从“肖”得声,从“肖”得声字“帩”、“鞘”、“陗”等今均音qiào。《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亦为“削”标有qiào音,释义是装刀剑的套子,亦即“鞘”。《释名·释兵》:“刀,其室曰削。削,陗也。其形陗杀,裹刀体也。”《方言》九:“剑削……自关而东或谓之廓,或谓之削。”戴震疏证:“削,亦作鞘。”《汉书·货殖传》:“质氏以洒削而鼎食。”颜师古注:“削,谓刀剑室也。”另外古代一种装有机关的捕兽木笼名叫“削格”,见于《庄子·胠箧》。左思《吴都赋》作“峭格”。由上可见,“削”、“帩”、“鞘”、“陗”、“峭”等古代同音。表示缝义的“削”,从“削”的古音及今天流行的说法综合考虑,无疑不当读xiāo或xuē,而应标之以qiāo音。
综上所述,“qiāo边”的qiāo,字应作“削”,借用“缲”,并不妥。今南方一些方言或将“qiāo边”说成为“拷边”,“拷”当是“削”的音变。
另见sāo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