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苗培育
培育池一般为50~300平方米的水泥池,蓄水深1m,要求进排水方便。同时在池底部和水面放置隐蔽物,占池底和水面的1/4~1/3,以增加虾苗有效栖息面积。在幼体培育的最初四周内,培育池放养密度不超过1000尾/平方米为宜,适当稀养与及时分养有利于提高成活率,一般培育成活率可达50%~70%。 当幼体长到3cm,体重1克左右时,即可放入池塘养殖成虾,为保证成活率,也可有虾苗池内继续稀养,使虾苗达2克以上,再投入成虾池。
饵料投喂
育苗的开始三天,可用
蒸蛋加鱼肉浆四边泼洒喂养仔虾,逐步替换用粗蛋白含量44%~46%的虾用开口饵料和卤虫投喂。虾苗日投饵率3~5次/天。当仔虾长到2cm以上时即可投喂颗粒饵料,投饵量为存池虾体重的15%,并要根据水温、摄食、生长情况适当增减。
投喂鱼虾用配合饵料,日投喂量为虾体重的3%-10%。投喂分早晚二次,由于其摄食习性一般在傍晚及夜间靠池边觅食,所以傍晚投喂应占总量的2/3左右。投喂采取定点与池边泼洒相结合。由于红螯螯虾为杂食腐屑食性,因而适当增加植物性饲料投喂是必要的。养殖前期,可在池边投放些干草,每月投草40kg;后期则可投喂黄豆、大麦等。整个养殖期投喂量根据水温作适当调整,开始由于水温低,摄食弱,投饵率较低,约按体重的6%左右投喂,中期水温高,摄食旺盛,按体重10%左右投喂,以后随水温降低,投饵率随之下降,达到3%左右。
放养密度
虾苗放养之前要经过试水,试水时,用桶装水,放入几只虾,经半小时观察,虾苗活动状况正常后,证实池水毒性消失,方可将虾苗放入池塘。 作为
池塘养虾要根据池塘条件(水深、面积和底质等)情况,再结合产量要求来决定。密度过大长势差,收获时个体也小,得不到好的产量;密度过小,不能发挥池塘生产潜力。故放养量要从计划产量和预计成活率,同时要估计成虾个体大小、平均重量来决定。根据实践经验,一般放养量可采用下面公式来推算: 放养量(尾)= 养殖面积〔666.6平方米(1亩)〕×计划产量(千克)×预计养成1千克虾的尾数预计成活率, 例如:计划产量666.6平方米(1亩)200千克,预计养成虾每只在75克左右,成活率在75%,如果养殖面积为0.2公顷(3亩),那么总放养量为10000尾左右。
成虾养殖
单养与非肉食性鱼类混养,池塘面积以3-5亩为好,大者不限,水深1-1.5米,池底投放砖瓦、废旧轮胎、网片等隐蔽物,适当种植水葫芦、水花生等水生植物。五、六月份亩放养规格为3厘米的幼虾5000尾左右。常换水,以利于脱壳生长。保证有足够的、营养全面的饵料,最好投喂专用配合饲料。坚持“四定”投饵,晚上投饵量占全日的70%-80%,成虾日投喂量为5%-10%。高密度养殖应有增氧机械。至10月份捕捞一般亩产150公斤。微流水池亩产高达400-500公斤。
水质管理
保持水质肥、活、爽,每隔半月左右加注新水一次,每次注水15厘米,到7月下旬水位保持在1.2~1.5米。正常情况下,红螯螯虾在傍晚及夜间靠池边活动觅食,池溶氧在每升2.5毫克左右,氨氮超过每升0.3毫克或亚硝酸氮较高时,可见到螯虾在白天(特别是早晨)向池边爬行,应及时加水或换水,否则会引起死亡。
人工繁殖
从虾苗至性成熟约需一年时间(I冬龄),在条件适应下,每年繁殖两次。在每年4~ l1月,水温达20 ℃以上进行。经过越冬的亲虾,在水温回升时,性腺发育十分迅速,水温升到20℃以后,母虾开始抱卵,如果水温继续升高到25~27℃时,经过25~45天发育成小虾,再培育20天.可长至2厘米体长(在广东省新会牛湾镇。5月中旬怀卵,6月份产卵8月份还可以产一次)。产卵前提前一个月将雌雄合养,之前则应分开饲养。如果抱卵虾在不适的水温中,或突然受惊吓,卵会脱离母体,无法继续发育而亡,甚至危及母虾的生命。雄雌比以 1:4为宜,体长9厘米母虾产 卵600粒,8厘米产卵500粒.7厘米产卵400粒,6厘米产卵300粒,4厘米产卵 l00粒。 抱卵虾喜聚于浅水的暗洞中,此时逆水性强,可利用这一特性在傍晚捕捉抱卵虾进行人工孵化育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