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潜叶蝇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3mm,青灰色。触角黑色,第3节扁平,近椭圆形,具粗长的触角芒1根,芒的一侧具小短毛5根;前缘脉有两处断开,无臀室。足灰黑色,中、后足第1跗节基部黄褐色。卵长椭圆形,乳白色,上生细纵纹。末龄幼虫体长3~4mm,圆筒形略扁平,乳白色至乳黄色,尾端具黑褐色气门突起两个。蛹长3.6mm左右,黄褐色,尾端具黑色气门突起两个。
稻潜叶蝇幼虫放大图

稻潜叶蝇幼虫放大图

生物学特性及发生消长规律

东北年生4~5代,以成虫在水沟边杂草上越冬,翌春多先在田边杂草中繁殖1代。秧田揭膜后1代成虫可在秧田稻叶上产卵,在田水深灌条件下,卵散产在下垂或平伏水面的叶尖上,生产上深灌或秧苗生长瘦弱时为害较重。从水稻秧田揭膜开始至插秧缓苗期是为害主要时期。水稻缓苗后植株已发育健壮,已不再受害,又飞到杂草上繁殖。

地理分布

分布东北、华北、浙江等地。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在冬春季清除田边、沟边、低湿地的禾本科杂草,减少虫源,从而减轻水稻的为害。培育壮秧;浅水勤灌。
化学防治:重点是早稻秧苗和早播早插生长嫩绿的小苗早稻本田。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