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胶质
胶质细胞表面有
细菌和病毒受体,以及大量神经递质和调质,
肾上腺素、肽类、
嘌呤等受体的表达。
鞘内注入细菌、病毒、神经递质和调质可以致痛。在疼痛刺激条件下,
脊髓水平
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
GFAP和
小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CR3的表达水平大大增加。表明脊髓
水平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可被痛刺激所
激活。傅开元发现外周
炎症性致痛剂
福尔马林刺激后,中枢小胶质细胞增殖活化,可能是
慢性疼痛长期
持续的原因之一。用药物(fluorocitrateCNI-1493等)
抑制胶质细胞功能,可
产生明显的
镇痛作用,提示胶质细胞的激活对神经病理性痛的产生和维持具有非常的相关性。
?
在生理状态下,痛信号经Aδ和C纤维从外周传递至
脊髓背角,引起其终末释放EAAs和SP,后者作用于背角
痛觉传递神经元(PTNs)膜上的
AMPA受体和NK1受体,使痛觉传递神经元
去极化而产生
动作电位,并将此痛信号继续向上传递到脑中枢。在此
过程中,
胶质细胞可能处于静息状态。但是,在
病理状态下,随着痛信号的不断传入,痛觉传递神经元膜上的
NMDA受体也被激活,导致细胞内Ca2 ,浓度升高,NO合成增多;扩散至周围细胞之间的NO既作用于
突触前终末,
增强EAAs和SP进一步释放,又作用于突触后的痛觉传递神经元使其处于
敏化状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痛敏现象。但在某些病理状态下,初级传入纤维终末释放的神经递质如SP、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ATP、EAA和
痛觉传递神经元释放的疼痛物质如NO、PGs、
缓激肽以及细菌和病毒,均能激活
胶质细胞。在激活状态下,
星形胶质细胞和
小胶质细胞释放大量神经活性物质(如ROS、NO、PGs、EAAs、ATP、NGF)和前
炎性细胞因子。这些物质作用于
脊髓突触后的背角痛觉传递神经元,增强其
敏感性和
反应性,且进一步促进初级
传入神经释放伤害性神经递质等。前
炎症因子,与
细胞膜上的钠、
钙通道发生作用,迅速提高神经元的兴奋性,并导致这些通道的传导性持续增加,从而导致疼痛的
产生。前炎症因子,不仅可促进传统致痛物质的释放,且以自
分泌和
旁分泌的方式进一步加强自身的释放,彼此之间互相促进,存在协同
效应,从而引起持续性疼痛,导致疼痛持续状态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