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弓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经济概况

东经116°24′,北纬33°42′,
区号0558,邮编233661。总面积79平方公里,耕地7.4万亩,辖区13个村委会,一个居委会,总人口5.3万人。 石弓镇区位优越,交通便捷,省道S202线与青永铁路交织穿境而过,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嵇康墓、遗履桥、陈抟卧迹、万宝泉、仙人巷千古传颂。
2009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99亿元,工业总产值0.96亿元,农业生产总值0.69亿元,粮食总产量4万吨,人均生产总值3805元,人均纯收入3265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1.6亿元,财政收入69万元,金融存款余额1.45亿元,居民人均储蓄存款2735元。
我镇属暖温带半温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全镇土壤主要以砂礓黑土为主,土地肥沃,主要农产品有小麦、大豆、玉米、红芋、芝麻、油菜等。近年来石弓镇正从农业大镇向农业强镇跨越,建成了李楼、神桥、石羊万亩良种示范基地,农产量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逐年增加。
全镇乡镇企业80多家,其中大型面粉厂3家,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一家,10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二家,大型贷运车辆2000余辆,车辆大都集中在南通、上海、宁波等地。石弓镇素有“石器之乡”的美誉,石桌、石凳、石碑、石狮等精美石器畅销全国各地。
招商引资成绩显著,2011年累计引资1.23亿元 。福天下门业、金亚士博有限公司、华骏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昂达服饰有限公司、培新新型墙体材料有限公司、涡阳县永固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纷纷落户石弓,为我镇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11年我镇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工业发展十快镇”;高标准建成李楼示范村和姚湖兰亭新村,有效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提高了农民的幸福生活指数。
石弓镇村村通工程建设全县领先,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铺设村村通水泥路60余公里工程建设,实现了镇村主干道水泥路全线贯通。
“十二五”时期,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规划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努力把我镇打造成:工业功能区市级达标镇;农业产业化拓展示范镇;商贸物流优质服务镇;石雕、名胜古迹景观镇;温泉养生度假产业镇;依山傍水生态宜居镇。

人文景观

“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嵇康墓的所在地。
网络社区:百度石弓吧作为石弓地区最大的 网络社区,汇聚着来自天南地北的石弓人,大家都在这个平台关注着石弓的发展,欢迎大家的加入。创始人:梧桐更愁细雨。右面为现任吧主,合肥的石弓小哥,石弓于张人。另有小夏,梦想,君无情,帅的想整容几位吧主,以及目前为止近千位吧友的大力支持,百度石弓吧的明天会更好。有您的支持,石弓的明天更加辉煌。期待您的加入!

地理位置

由涡阳城沿S202省道东北行六十华里,一座孤山横列路北,此山东北西南向,由三峰组成。中峰最高,东峰次之,西峰再次之。中锋形如卧龟,山头平滑似龟背,山前一石鼓似龟头,山后尾长似龟尾,四角有涧似龟腿,故古代取名石龟山。明清之际,宿州知府巡视此山,见三峰弯曲,颇似弓形,遂命名“石弓山”,沿用至今。至于当地群众的称谓,则还有“石公山”、“石磙山”之说。究其原,乃取秦末黄石公圮桥向张良授书的故事和此山盛产石磙的缘故。可见,仅仅一个字便涉及许多动人的传说了。

旅游景点

石弓八景、朴素迷离
1、更为动人的传说和名胜是:山上有黑石一方,石质细腻,光滑如镜,天晴时,阳光斜射,镜面可见三十里外的龙山之影,故古人取名“透龙碑”,此其一。
2、中锋的东北半山腰处有一石突起,高约尺许,上有石眼一对。间距一步,口若茶盏,当地人谓之“一步两井”。当年石眼甚深,遂有担丝探井的故事,而今石眼已平,仅留痕迹,此其二。
3、中锋山阳处有一古井,直径一米余,青砖砌成,深三十四、五米,水面粼粼,隐约可见,井于唐文宗大和四年(公元830年)四月二十竣工。凿山及泉,其艰难可想而知,而山上道观和佛寺之兴隆也可想见。此井久为土石覆盖,一九七五年石弓公社劈山运土,建石料厂时崛出,古井方重见天日。此其三。
4、大和古井处也是黄石公庙遗迹。此庙坐北朝南,靠西墙有一山洞,称“黄石公洞”,庙前一方百米左右的平坦场地,庙内有黄石公塑像,黄冠素裳,宽袍大领,鹤发童颜,二目有神,仙凤道骨。身后绘有绚丽多姿的彩色壁画。据老人追忆,先前庙中曾有道人看管,解放前道人一去不返,庙内陈设遗失殆尽,庙也于六三年拆除。此其四。
5、山顶原有一片寺院,称为太山庙,它有“上寺”“下寺”两组建筑物构成。上寺为主体建筑,前后两层,均为三大间,东西厢房亦各三间,组成四合院。此庙为唐贞观年间修建。东西厢房为长老及众僧住室,前殿供“三宵娘娘”:云霄、碧宵、琼宵,后殿供“太阳奶奶”。殿内还有五彩泥塑和石雕神像多尊。从上寺东去约五十步,就是下寺。下寺主体建筑为两进,两边也配有厢房,前殿供“观音”,塑像慈眉善目,栩栩如生。正殿供“如来”。两旁立十八罗汉,相貌威严,神态各异。前殿供弥勒佛和韦驮佛。据腾江、腾良二僧回忆,先前这片寺院住有妙语、妙道二僧,下有六名小兄弟。以后师徒云散,不知所终。此其五。
6、石弓山西麓,有一温泉(万宝泉),眼如斗口,虽不甚热,然隆冬亦不结冰,村人常往泉洗衣。此其六。
7、石弓山下,有一集市,明朝万历年间,因蓝家为集上大户,故称“蓝店子”,为今石弓集的前身。相传,集东魏庄,有书生魏学士攻读于集内华山会馆。期间巧遇蓝女瑞莲汲水,以目传情,遂订终身,相约当晚相会于桥下,不料是夜暴雨骤至,水漫此桥,魏生赴约,守信不移,竞手持少女赠物——金钗,抱石淹死。瑞莲因家教甚严,当夜不得赴约,及天明奔桥头,见魏生淹死,遂也投水殉情。后人感之,遂将此桥取名“蓝桥”。著名的《蓝桥
石弓山石器作品 石弓山石器作品
会》就是取材于他们的忠贞爱情故事创作的。此其七。
8、石弓集内有一小山,古称“华山”。山上有方丈凸石,光滑如砥,东高西低,稍倾斜,面上似有巨人仰卧痕迹,首颈、躯干、四肢,清晰分明。旁有马蹄迹,四蹄之间,有马撒尿冲刷之凹坑。这就是有名的陈抟卧石。虽为无稽之谈,但却令人向往不已。此其八。
9、山南三里处有吕桥,古为吕氏所修。相传,是张良为黄石公“三进履”处,故称“遗履桥”。此其九。后因“遗”与“一”音同,“履”与“里”音谐,又渐渐改为“一里桥”或称李桥。
石弓山石质坚硬细腻,色青有光,内含白色花纹,可作石板、石臼、石磙、石槽等物,若烧制石灰,粘性亦强,经鉴定为优质青色大理石,已建厂开采。

相关影像

安徽省涡阳县石弓镇内有一座山,叫石弓山。因为这里的人闪常开山凿石,做石磙、石槽、碓头碓窝,到外地卖,石弓山就成了当地百姓的摇钱树。因为过去打场用石磙多,所以这山上的石头多用做石磙,后来人们就称此山为石磙山了。
石弓山不大,却很神奇。此山得名据说跟老祖陈抟有关。一天,陈抟骑头马,背着弓,到现在石弓镇一带打猎。他见这里风景怡人,河水明静,就下马在一棵老槐树下休息。老祖陈抟善睡功,能一睡八百年。等到他醒的时候,一看骑的马早不知去向,身背的神弓已化成一座石山,因为山的形状像弓,人们就将这座山叫做石弓山。
如今在石弓山西南山脚下,还有一个巨大的人身印痕,那人身印有一丈多长,头朝北脚朝南,这就是陈抟老祖当年睡在这里留下的。
石弓山上的景点可不少,像仙人巷、两山夹一桥、兰桥会等,每一个景点都有一个神奇的故事。
先说说仙人巷,据说当所陈抟睡醒后,见自己的神弓变成了石山,就悠悠闲闲地上山了。因山有灵气,怕陈抟登山不易,山就很自觉地从南到北闪开了一条山路。山路的两边是陡峭的山崖,因从远处看,这条山路就像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巷,因此大家就称之为“仙人巷”。
因有了仙人巷,南北来往方便了,可石弓山上的人们想从东山到西山串个门儿却不容易。正巧东山上有个年青的石匠,他喜欢上了西山上的一个叫兰子的姑娘。因有仙人巷阴隔,两人约会很不方便。一天,石匠就对兰子说:“我要在两山之间架一座石桥,这样咱俩就可不绕那么远的路了。”兰子就说:“这两山之间支不好支架不好架,咋能架桥呢?”石匠坚定地说:“为了你,再难我也要架好这座桥!”
石匠在山里看中了一块石头,就用钢钎和铁锤开始凿起来。凿啊凿啊,石匠的手磨出了血泡,但石匠没有停;凿啊凿啊,石匠磨秃了一根钢钎又一根钢钎,但他还是没有停。九九八十一天过去了,一块巨大的石板做成了。正巧陈抟老祖又从这里经过,他被石匠凿石架桥的精神感动了。见石匠为如何将石板搭上两个山头发愁,就不声不响地走过去,施展神力,就见那块千钧石板像长了翅膀似的飞了起来,一直飞上仙人巷,不偏不倚地正好落在两山山头上。石匠高兴极了,他谢过了陈抟就直奔西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给兰子。兰子也跑来了,他俩站在那座石桥上,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从此,石弓山东山和西山就连成了一体,人们来来往往再不会多绕那么多冤枉路了。
石匠和兰子相爱的事传到了当地恶霸汪天财的耳朵里,汪天财早就对兰子垂涎三尺。他买通官府就让石匠到边关服役去了。而后就派爪牙来抢兰子。兰子不甘受辱,就投了山下的黑水河里。汪天财一见兰子投了河,就忙跳下河去拉,他的那几个狗腿子一见主子下了河也都扑扑嗵嗵地往河里跳,这时就见黑水河内翻起漩涡,那些漩涡像大口一样把汪天财和他的狗腿子们都吞进了河底。
再说石匠服役回来后,听说兰子已投河自尽了,他就哭着来到黑水河上桥上。看着呜咽的黑水河,石匠的泪水哗哗啦啦地往下流。就见石匠的泪水落进河里一滴河水就上涨一尺,石匠不停地哭啊哭啊,河水就不停地涨啊涨啊,河水淹没了石桥,但石匠还是亳不知觉地哭着,于是河水就将石匠也淹没了。直到现在,当地人们还将黑水河上的这座桥叫“兰桥”哩。据说,名噪一时的影片《蓝桥会》就是依据石弓山中的这个美丽的传说为蓝本写成的!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