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卟啉病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病因

卟啉系血红素合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血红素的合成起始于骨髓及肝细胞的线粒体,由线粒体中富含的甘氨酸和琥珀酸盐在δ-氨基酮戊酸(ALA)合成酶的催化下合成ALA,再由卟胆原(PBG)合成酶经脱水后生成PBG,即卟啉的单吡咯前体,PBG经脱氨基生成羟甲基胆核,其中小部分转变成尿卟啉原Ⅰ,而绝大部分则在尿卟啉原Ⅲ合成酶的作用下生成尿卟啉原Ⅲ,进一步脱羧生成粪卟啉原Ⅲ,再不断氧化成原卟啉原Ⅸ和原卟啉Ⅸ,然后在亚铁螯合酶作用下与铁络合生成血红素。

临床表现

1.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多于3~5岁内发病,男性多见。表现为曝光5~30分钟后,曝光部位出现烧灼感、针刺感或感到瘙痒,数小时后出现红斑、水肿,偶尔发生水疱、血疱和紫癜;发病后若能避光,皮肤损害可以在数天内消退,如长期反复发作可能会出现皮肤增厚呈蜡样、瘢痕形成以及色素沉着或减退斑,口周出现发射状萎缩性纹理。
2.迟发性皮肤卟啉病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好发于成人曝光部位。特征性皮损为皮肤脆性增加、表皮下水疱、多毛以及色素沉着,手和腕部等处因为脆性增加,轻微外伤即可导致多发性无痛性红色糜烂。

检查

主要是测定血浆,红细胞,尿液和粪便中的各种卟啉(尿卟啉,粪卟啉和原卟啉)以及卟啉前体(PBG和ALA),临床上常采用对尿液和红细胞的简易筛选法,基本上可以诊断和鉴别较常见的3种皮肤卟啉病-EPP,PCT和CEP。
筛选方法有两种:一是抽提法:尿液以戊醇抽提,红细胞溶血后以乙醚抽提,然后酸化去除沉渣后在滤过紫外灯下检查有无荧光,呈粉红到亮红色荧光为阳性,二是荧光法:主要测定红细胞内的原卟啉,即在荧光显微镜下计数发出亮红荧光的红细胞数的比例,正常值<1%,若>5%对EPP有诊断意义,在铅中毒,恶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患者中,也可在红细胞,尿液和粪便中检出异常卟啉,需注意鉴别,必要时可进行定量分析,如24h尿中尿卟啉和粪卟啉的定量测定,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的荧光分光定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卟啉定量分析等。

诊断

皮肤卟啉病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因此诊断主要依靠医生的警惕性及对本病临床症群及各型特征的认识,一般根据光敏感性皮肤损害的特征和分布,结合患者的发病年龄和家族遗传史可以作出初步诊断,如在婴儿期发病的严重光敏性损害应考虑CEP,童年发病的则多为EPP,成年后出现光敏性损害并同时有多毛,色素沉着者应考虑为PCT。

治疗

1.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 
(1)口服β-胡萝卜素 是控制本病惟一有显效的药物。按每天3mg/kg剂量分3次连续服用4~6周,待出现掌跖黄染后减量维持2~3个月,可使患者对日光的耐受时间明显延长,使能适应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在皮肤中形成的β-胡萝卜素保护层及对氧自由基的猝灭作用,而阻断了卟啉所致的光毒性损伤。由于对本病的卟啉代谢障碍并无影响,因而在每年发病季节及之前有规则地服用本药是必需的。除皮肤黄染外(在减量和停服后可自行消退),一般无其他不良反应。
(2)维生素B6大剂量疗法 晨起口服,以后每小时1次,连服1O次,可使症状改善。其机制可能与促进烟酸和烟酰胺的生成、减轻光过敏现象有关。
(3)口服烟酰胺和维生素E。 
(4)考来烯胺(消胆胺) 餐前服用。其在肠道与原卟啉结合,阻断原卟啉的肠肝循环,从而促进过多原卟啉的排除,对防止本病肝胆病变的进展有效。
2.迟发性皮肤卟啉病 
(1)氯喹和羟氯喹 可增可增加肝脏的卟啉释出和排泄,从而改善症状。
(2)静脉放血 其机制一是耗竭血红素,使本病中过量产生的卟啉中间产物形成血红素,二是耗竭体内贮存的铁,改善肝脏的铁质沉着。
3.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
主要为对症处理。严重的长期的溶血是脾切除的明确指征。脾切除后可使溶血性贫血改善,抑制红细胞生成,减少卟啉的过多生成,降低皮肤的光敏感性,对本病能起较持久的缓解作用。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