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角幽木虱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概述

种名:皂角幽木虱
种拉丁名:Euphalerus robinae (Shinzi)
国内分布:北京、陕西、贵州、辽宁
国外分布:日本、朝鲜

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2.1-2.2mm,翅展4.2-4.3mm;雄虫体长1.6-2.0mm,翅展3.2-3.3mm。初羽化时体黄白色,以后渐变黄褐色至黑褐色。复眼大,紫红色,向头侧突出呈椭圆形。单眼褐色。触角10节,各节端部黑色,基部黄色,顶端2根刚毛黄色。头顶黄褐色,中缝褐色,两侧各有1凹陷褐斑。中胸前盾片有褐斑1对,盾片上有褐斑2对,随着体色加深花斑逐渐不明显。前翅初透明,后变半透明,外缘、后缘及翅中央出现褐色区,翅脉上有褐斑,翅面上散生褐色小点。后翅透明,缘脉褐色。足腿节发达,黑褐色;胜节黄褐色,端部有4个黑刺;基附节黄褐色,有2个黑刺,端附节黑褐色。雌虫腹部末端尖,产卵瓣上密被白色刚毛;雄虫腹末钝圆,交尾器弯向背面。卵长椭圆形,有短柄,长0.28-0.34mm,宽0.12—0.19mm。初产乳白色,一端稍带桔红色,后变紫黑色,孵化前灰白色。若虫5龄若虫体长2.10一2.25mm,体宽0.60—0.62mm。黄绿色,斑色加深;复眼红褐色。翅芽大。

生物学特性

此虫在沈阳1年发生4代,以成虫越冬。翌年4月上旬开始活动,补充营养半月余,4月中旬开始交尾产卵,卵期19-20天。5月上旬若虫孵化,若虫共5龄,若虫期20一21天。成虫第一代5月下旬出现,第二代7月上旬,第三代8月中旬出现,第四代成虫9月下旬羽化后,不再交尾产卵,以成虫在树干基部皮缝中越冬。成虫羽化时间多集中在9-12时,羽化率在90%以上。交尾多在羽化后的翌日6点左右进行,一日内交尾现象随时可见。雌虫交尾2日后开始产卵,多产在叶柄的沟槽内及叶脉、旁,极少产在叶面上;越冬代成虫产卵于当年生小技的皮缝里,卵排列成串,每雌产卵量387-552粒。成虫有趋光性和假死性,善跳跃。若虫孵化多集中在8—10时,孵化率95%以上。初孵若虫往小技顶端爬行,幽居在嫩叶间,刺吸嫩叶使叶不能展开,从主脉处折合形成“豆角状”虫苞。1苞内有虫几头、十几头乃至几十头不等。脱皮时燃留在虫苞内。1龄蜕白色透明,以后各龄均带褐斑。若虫发育不整齐,即使同一虫苞内也可见到不同龄期的若虫。老龄若虫羽化前,常爬出虫苞停在枝丫处,并分泌大量白蜡丝覆盖身体,脱皮时蜕多留在叶柄上。第三代若虫多利用皂角螟蛾的残槽藏身。该虫发生受温度、风、降雨影响较大。早春当日平均气温达10°C左右时,成虫才开始活动。大风或暴雨使成虫的死亡率增高,卵粒也易被冲刷,危害则轻;而高温干燥的天气发生则重。若虫期天敌较多,有草岭、瓢虫、寄生蜂等。

防治方法

1.加强林木检疫,严禁带虫苗木外运和引进。 2.桑拍不要混植,使桑木虱在桑树夏伐无桑叶时得不到柏树作为补充食料而抑制其发生。加强母生幼林的管理,使其提高郁闭度,增强抗虫力。 3.实现桑树良种化,以抑制桑木虱发生如荆桑及四川本地桑上产卵数多于湖桑品系及其他引进良桑上的3倍。 4.冬季修剪梧桐枝条,4月底前剪除皂角幽木虱产卵枝条,及时烧毁,消灭枝条上的卵。冬季清除林内枯叶杂草,消灭文冠果隆脉木虱和沙枣木虱越冬成虫。冬季或早春干基涂白或用80%敌敌贯乳油500倍、60%D-M合剂200倍涂于,消灭皂角幽木虱和文冠果隆脉木虱越冬成虫。4月上、中旬及时摘除桑树有卵叶,5月上、中旬剪除有桑木虱若虫群集危害的技梢。6月上、中旬及11月当成虫密集于桑芽或再发叶上时,用网捕杀成虫。 5.注意保护利用天敌。 6.4月中、下旬文冠果隆脉木虱成虫出蛰期,于晴朗无民夜间在林内连续施放5%敌马烟剂2—3次,每亩用药1kg。65%肥皂石油乳剂8倍液喷杀梧桐木虱越冬卵。用40%氧化乐果乳油、80%敌敌畏乳油、50%马拉硫磷乳油、90%敌百虫晶体、50%杀螟松乳油1000-1500倍液防治各种木虱若虫或成虫。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