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诰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人物简介

王文诰(1764—?)清代学者、画家、诗人。字纯生,号见大,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尝独游皋亭诸山探
王文诰像

王文诰像

梅,爱二松奇古,因号二松居士。画臻逸品,兀傲有奇气。工诗,尤深于史学,客粤三十年,阮元(1764—1849)有赠诗。
王文诰著有《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韵山堂集》、《二松庵游草》。所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集以前注家之大成,并可订正《宋史》之误。

著作详介

王文诰的《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体系庞大,一共一百零三卷,其中包括诸序、总目、凡例、弁言一卷,王施注诸家姓氏考一卷、象赞一卷、墓铭一卷、史传一卷、御评一卷、《编年总案》四十五卷、《编年古今体诗》四十五卷、《帖子词口号》一卷、《两宋杂缀》一卷、《苏海识余》四卷、《附笺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诗图》一卷。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编年总案》四十五卷和《编年古今体诗》四十五卷,这两个部分是该书的核心。
《编年总案》实际上是一部扩大了的苏轼年谱,但是和纯粹史学意义上的年谱不同的是,它主要是注重考订苏轼诗文的创作年月,把它们进行编年,以利于研究。这是一个浩繁的工作,也是王文诰最大的成就。王文诰对于许多诗作的编年考证,是很精确的,水平比施注、查注、冯注等都要更高一筹。而且,他还把苏轼的许多文章整篇地编进《总案》的各条之下,以作为考察苏诗创作背景的内证。这样《总案》在实际上又起到了一定的文集作用,所以才会有四十五卷这么大的篇幅。
《编年古今体诗》四十五卷,是与《编年总案》四十五卷相对应的。对于苏轼的笺注工作,王文诰并没有像《编年总案》那样去做,他只是依托冯应榴的《苏文忠诗合注》,在其基础上作删改而成。他并没有像冯应榴那样去广搜各种版本,汇编各种材料,而基本上只是对冯应榴的成果加以剪辑加工,内外还加上了纪昀的一些评语和他自己的按语。所以,他的这种做法遭到了冯应榴的孙子冯宝圻的猛烈抨击。冯宝圻在同治九年(1870)《新刻苏文忠公诗合注》卷首序言中,说王文诰剽窃冯应榴的成果。这种批评对王文诰有点过分苛责了。因为王文诰都注明了各条注文的注者。而且,王文诰也不是把《合注》完全一字不动地照搬抄袭过来,而是对查慎行注本、冯应榴注本的一些篇目和次第都作了一些合理调整,删去了《合注》中繁冗的部分。经过他的大力裁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诗注部分的篇幅,比《合注》的十分之二还要少一点,这样就比较简明扼要了。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