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囊尾蚴病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病原学

猪囊尾蚴俗称囊虫,是猪带绦虫的幼虫,呈卵圆形白色半透明的囊,约(8 ~10)mm ×5mm。囊壁内面有一小米粒大的白点,是凹入囊内的头节,其结构与成虫头节相似,头节上有吸盘、顶突和小钩,典型的吸盘数为 4个,有时可为 2 ~7 个,小钩数目与成虫相似,但常有很大变化。囊内充满液体。囊尾蚴的大小、形态因寄生部位和营养条件的不同和组织反应的差异而不同,在疏松组织与脑室中多呈圆形,约 5 ~ 8mm;在肌肉中略长;在脑底部可大到 2.5cm,并可分支或呈葡萄样,称葡萄状囊尾蚴。

流行病学

猪带绦虫病人是囊尾蚴病的惟一传染源。任何性别、年龄都可患本病,据国内报告年龄最小的为8个月,最大的是76岁。
猪带绦虫病及囊尾蚴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在欧洲、中南美洲、非洲、澳洲及亚洲等地都有本病发生和流行。囊尾蚴病为我国北方主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以东北、内蒙、华北、河南、山东、广西等省、自治区较多。

发病机制

人作为猪带绦虫的终宿主,成虫寄生人体,使人患绦虫病;当其幼虫寄生人体时,人便成为猪带绦虫的中间宿主,使人患囊尾蚴病。人感染囊尾蚴病的方式有:
⒈ 异体感染也称外源性感染,是由于食入被虫卵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2自体感染,是因体内有猪带绦虫寄生而发生的感染。若患者食入自己排出的粪便中的虫卵而造成的感染,称自身体外感染;若因患者恶心、呕吐引起肠管逆蠕动,使肠内容物中的孕节返入胃或十二指肠中,绦虫卵经消化孵出六钩蚴而造成的感染,称自身体内感染。自身体内感染往往最为严重。
据调查自体感染只占 30% ~ 40% ,因而异体感染为主要感染方式。所以从未吃过“ 豆猪肉”的人也可感染囊尾蚴病。人感染猪带绦虫卵后,卵在胃与小肠经消化液作用,六钩蚴脱囊而出,穿破肠壁血管,随血散布全身,经 9~10 周发育为囊尾蚴。

病理改变

囊尾蚴病所引起的病理变化主要是由于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和毒素的作用。囊尾蚴在组织内占据一定体积,是一种占位性病变;同时破坏局部组织,感染严重者组织破坏也较严重;囊尾蚴对周围组织有压迫作用,若压迫管腔可引起梗阻性变化;囊尾蚴的毒素作用,可引起明显的局部组织反应和全身程度不等的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及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等。猪囊尾蚴在机体内引起的病理变化过程有 3个阶段:
⑴激惹组织产生细胞浸润,病灶附近有中性、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巨细胞等浸润;
⑵发生组织结缔样变化,胞膜坏死及干酪性病变等;
⑶出现钙化现象。整个过程约 3~ 5 年。囊尾蚴常被宿主组织所形成的包囊所包绕。囊壁的结构与周围组织的改变因囊尾蚴不同寄生部位、时间长短及囊尾蚴是否存活而不同。
猪囊尾蚴在人体组织内可存活 3 ~10 年之久,甚至 15~ 17 年。囊尾蚴引起的病理变化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其严重程度因囊尾蚴寄生的部位、数目、死活及局部组织的反应程度而不同。中枢神经系统的囊尾蚴多寄生在大脑皮质,是临床上癫癎发作的病理基础。

临床表现

由于囊尾蚴在脑内寄生部位、感染程度、寄生时间、虫体是否存活等情况的不同以及宿主反应性的差异,临床症状各异,从无症状到突然猝死。潜伏期 1 个月到 5 年内者居多,最长可达 30年。
1.脑囊尾蚴病:表现复杂,以癫癎、头痛为最常见的症状,有时有记忆力减退和精神症状或偏瘫、失语等神经受损症状,严重时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导致呕吐、视力模糊、视神经乳头水肿,乃至昏迷等。据临床表现可分以下类型:
(1)脑实质型:最常见,占脑囊尾蚴病的 80% 以上。囊尾蚴常位于大脑皮质表面近运动中枢区,癫癎为其最常见症状,约半数患者以单纯大发作为惟一的首发症状,。
(2)脑室型:约占脑囊尾蚴病的 10% ,囊尾蚴在脑室孔附近寄生时可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颅内压增高等。四脑室或侧脑室带蒂的囊尾蚴结节可致脑室活瓣性阻塞,四脑室有囊尾蚴寄生时,四脑室扩大呈球形。反复出现突发性体位性剧烈头痛、呕吐、甚至发生脑疝
(3)软脑膜型(蛛网膜下腔型或脑底型):也约占脑囊尾蚴病的 10% ,囊尾蚴寄生于软脑膜可引起脑膜炎,本型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脑膜刺激症状为特点,并长期持续或反复发作,病变以颅底及颅后凹部多见,表现有头痛、呕吐、颈强直、共济失调等症状,起病时可有发热,多在 38℃ 上下,持续 3~ 5d,但多数患者常不明显,脑神经损伤也较轻微。
(4)脊髓型:因寄生部位不同可引起相应的不同症状,如截瘫、感觉障碍、大小便潴留等。
(5)混合型(弥漫性):多为大脑型与脑室型的混合型。上述神经症状更为显著。
2.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 :部分囊尾蚴病患者有皮下囊尾蚴结节。当囊尾蚴在皮下、粘膜下或肌肉中寄生时,局部可扪及约黄豆粒大(0.5~1.5cm),近似软骨硬度、略有弹性、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在皮下可移动,本皮色、无压痛的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结节以躯干、头部及大腿上端较多。一般无明显感觉,少数患者局部有轻微的麻、痛感。
3.眼囊尾蚴病:占囊尾蚴病 2% 以下,多为单眼感染。囊尾蚴可寄生在眼的任何部位,但多半在眼球深部,如玻璃体(占眼囊尾蚴病例的 50% ~60% )和视网膜下(占28% ~45% )。此外,可寄生在结膜下、眼前房、眼眶内、眼睑及眼肌等处。位于视网膜下者可引起视力减退乃至失明,常为视网膜剥离的原因之一。位于玻璃体者可自觉眼前有黑影飘动,在裂隙灯下可见灰蓝色或灰白色圆形囊泡,周围有金黄色反射圈,有时可见虫体蠕动。眼内囊尾蚴寿命约为 1 ~2 年,当眼内囊尾蚴存活时患者常可忍受,而当虫体死后常引起强烈的刺激,可导致色素膜、视网膜、脉络膜的炎症、脓性全眼球炎、玻璃体混浊等,或并发白内障青光眼,终至眼球萎缩而失明。
4.其他部位囊尾蚴病:囊尾蚴还可寄生如心肌等脏器或组织,可出现相应的症状或无症状。但均较罕见。

疾病诊断

当在皮下触摸到弹性硬的黄豆粒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可疑结节时应疑及囊尾蚴病。若有原因不明的癫癎发作,又有在此病流行区生食或半生食猪肉史,尤其有肠绦虫史或查体有皮下结节者,应疑及脑囊尾蚴病。常用的诊断方法有:
1.病原学检查:可手术摘取可疑皮下结节或脑部病变组织作病理检查,可见黄豆粒大小,卵圆形白色半透明的囊,囊内可见一小米粒大的白点,囊内充满液体。囊尾蚴在肌肉中多呈椭圆形,在脑实质内多呈圆形,在颅底或脑室处的囊尾蚴多较大,约 5~8mm,大的可达 4~ 12cm,并可分支或呈葡萄样。
2.免疫学检查:包括抗体检测、抗原检测及免疫复合物检测。抗体检测能反应受检者是否感染或感染过囊尾蚴,但不能证明是否是现症患者及感染的虫荷。
现用于抗体检测的抗原多为粗制抗原,如囊液抗原、头节抗原、囊壁抗原及全囊抗原,这些抗原常能与其它寄生虫感染产生交叉反应,特异性不强。免疫学检查方法,早期有补体结合试验、皮内试验、胶乳凝集试验等,其中有的方法虽简便快速但特异性差,假阳性率高。
ELISA 法和 IHA 法是目前临床上和流行病学调查中应用最广。但要强调的是,上述免疫学检查均可有假阳性或假阴性,故阴性结果也不能完全除外囊尾蚴病。
3.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及MRI检查对脑囊虫病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4.其他检查
(1)脑脊液:软脑膜型及弥漫性病变者脑压可增高。脑脊液改变为细胞数和蛋白质轻度增加,糖和氯化物常正常或略低。嗜酸粒细胞增高,多于总数的 5% ,有一定诊断意义,
(2)血象:大多在正常范围,嗜酸粒细胞多无明显增多。
(3)眼底检查:有助于眼囊尾蚴病诊断。

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史:有绦虫病史或有与绦虫病病人密切接触史。
2、病原学检查:皮下结节做病理检查。
3、免疫学检查:血清及脑脊液囊虫抗体检测可为阳性。
4、影像学检查:符合囊虫病的表现。
5、临床表现:皮下结节、癫痫发作、视力减退等。

鉴别诊断

1、皮下结节需要与皮下脂肪瘤鉴别。
2、颅内病变需要与结核、肿瘤等病变鉴别。

疾病治疗

有眼内囊虫者必须先行眼内囊虫摘除手术;有脑室通道阻塞的脑型患者,药物治疗前宜先行手术摘除阻塞部位的囊尾蚴,以免发生危险。

病原治疗

⑴阿苯达唑:阿苯达唑为一种新型广谱驱虫剂,1987 年发现它能有效治疗神经系统囊虫病,由于疗效确切,显效率达 85% 以上,副反应轻,为目前治疗囊虫病的首选药物。
阿苯达唑在体内首先经过肝脏代谢为氧硫基(ALBSO)和磺基两部分,前者是阿苯达唑直接或间接起作用的主要成分。由于它的低脂溶性,个体间药物浓度差异很大。口服 15mg/kg 阿苯达唑后,其 ALBSO 浓度的高峰值在 0.45~2.9mg/L 之间,半衰期在 6~15h之间。脑脊液中的浓度与血浆浓度之比为 1∶2。
ALBSO 较吡喹酮能更好地透过蛛网膜下腔,这一特性使阿苯达唑有较好的治疗效果。[1]
治疗脑囊虫病常用剂量是 20mg/( kg/d,体重以60kg为上限),10d为1个疗程。3~6个月复查,必要时可重复杀虫治疗。皮肌型疗程为7天,剂量同上。
副作用主要有头痛、呕吐、低热、视力障碍、癫癎等。个别病人反应较重:原有癫癎发作更甚,脑水肿加重、可发生脑疝脑梗死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反应多发生在服药后最初 2~7d,常持续 2~3d。少数患者于第一疗程结束后 7 ~10d 才出现反应。
副反应主要是由于虫体死后产生急性炎性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及过敏反应所致。激素治疗可显著减轻这些反应。
⑵吡喹酮:吡喹酮是一种广谱驱虫药,常用剂量为 40mg/( kg /d),分 3 次口服,连服9d,约 60%~70% 脑实质囊虫病灶消失。必要时1 个月后可重复 1 疗程。[1]

对症治疗

宿主的免疫反应是脑囊虫病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一些病人由于形成免疫耐受,囊虫在脑内长期生存只引起轻微的甚至没有症状,而另外一些病人免疫反应强烈,导致病灶周围水肿、纤维化、血管炎。其予后及神经系统损害程度与宿主的免疫反应直接相关,而不是由囊虫直接损害所致。
⑴、皮类固酮是抗炎治疗的有效药物,适用于囊虫性脑炎和抗囊虫治疗中因虫体坏死所致炎性反应。这时首先要控制脑水肿,可大剂量短疗程静点地塞米松(30mg ·d)或甲泼尼松龙[20~40mg/( kg ·d)]。
⑵对有颅内压增高者,宜先每日静滴 20% 甘露醇250ml,内加地塞米松 5 ~10mg,连续 3d 后再开始病原治疗。疗程中也可常规应用地塞米松和甘露醇,以防止副反应的发生或加重。
⑶对有癫癎发作的患者给与抗癫痫治疗。

推荐抗虫治疗方案

(1)基本用药(选用其中一种)
①阿苯达唑:20mg/( kg· d),分 3 次服,10d为一疗程。
②吡喹酮:总量 180mg/kg,每天分 3 次服用,7 ~10d为一疗程。
(2)疗程与疗程间隔期
①、多数病人采用 1~3 个疗程,疗程间歇期 2~3 个月。
②如病情需要,可延长 1 ~3 个疗程或换用另种抗虫药物。

治疗中的几个问题

(1)脑囊虫病人必须住院治疗。
(2)眼囊虫病人必须先行手术治疗。
(3)脑囊虫病人,应根据病情需要同时采用降颅压,抗癫癎,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或其他对症治疗方法。
(4)不能简单的以癫癎症状的存在作为持续应用抗虫药物的依据,若其余症状和体征已消失,头颅影像学显示囊虫病灶已消失而仅存钙化灶时,应视为病原学治愈而停用抗虫药,仅采用对症(抗癫癎)治疗。
(5)单纯皮肌型病人,药物剂量及疗程可酌减。

疾病预后

该病的预后与病情的具体情况相关。早发现、早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疾病预防

预防措施同猪带绦虫病的预防。根据我国目前囊尾蚴病流行的新特点,许隆祺等提出以下 5 点建议:
1、在囊尾蚴病流行区,采用包括免疫学诊断在内的综合检验方法对猪群进行普查,查出阳性病猪全部治疗,如果没有条件进行普查,也可考虑在囊尾蚴病流行区对全部猪群进行普治
2、加强肉品检验,做到有宰必检。村或单位自宰自食猪肉都必须进行肉检,一经发现囊尾蚴,应立即处理;
3、修建无害化厕所,管好人粪便,建好猪圈,实行圈养猪;
4、在本病流行区,对人群进行猪带绦虫检查,阳性者给予及时驱虫,消灭传染源;
5、进行健康教育,提高群众自我防护能力,把好“病从口入”关。

疾病护理

1、治疗期间要卧床休息。
2、有癫痫病史者在杀虫治疗期间不要离开病房。做好病人的安全护理。
3、观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反应。

专家观点

1.不需要在短期内反复用杀虫药物,常见到有患者两个量程间隔只有10~14天,由于虫体死亡后病灶不会马上消失,疗效如何需要一定时间的观察。
2.该病早发现、早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3.到餐馆就餐要选择卫生条件好的地方。
4.有绦虫病的患者一定要及时治疗,因为猪带绦虫病不但关乎自己的健康,还会导致其它人被感染。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