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缅铁路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概述

泰缅铁路,在泰国与缅甸之间,有一条世界闻名的“死亡铁路”,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侵略军野蛮罪行的见证。1942年6月开始修筑这条从泰国西部至缅甸东部山区的铁路,用于运送日军作战物资。这条原计划6年才能完成的铁路在15个月内竣工。1942至1945年建成,从泰国曼谷至缅甸丹布泽雅,总里程为175英里。如果缅甸段能够修复,不仅将有利于缅甸旅游业,同时也将有利于东南亚铁路网的建设,以及湄公河流域的贸易和旅游开发。

历史背景

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占领泰国和缅甸,在无法安全使用马六甲海峡之后,运往缅甸的军队以及后续补给必须靠陆路维持;20世纪初,英国曾勘测一条通泰国和缅甸的铁路,因建设难度太高而放弃。
  日本在战争逼迫下采取了英国人的探勘路线,并赶在缅甸战区稍告平定的1942年6月开工,工程在泰国和缅甸两边一起开工,泰国的工程起点为北碧,缅甸的起点为丹彪扎亚(Thanbyuzayat),铁路经由三塔山口连结两国。从铁轨的记号显示泰缅铁路的建材来自从爪哇、马来西亚等地拆毁的不列颠马来亚联邦铁路。开始时联军经常空袭路途,但是日军告知修路者为多名战俘,联军只好停止轰炸工程。

死亡铁路

四名饱受脚气病折磨的澳洲籍与荷兰籍战俘,1943年摄于泰国Tarsau。
参加修建泰缅铁路的盟军战俘

参加修建泰缅铁路的盟军战俘

原计划6年完工的铁路在工人高死亡率的代价下17个月之后(1943年10月17日)完成全长415公里的铁路。两边来的铁路在Konkuita连接。修路者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低的不可想象,约25%的战俘因过度疲劳,营养不良,虐待或各种没人管的传染病(如霍乱、疟疾及痢疾)丧生。亚洲工人死亡率更高,但是日军没有详细记录。竣工之后,大部分战俘被转到日本本土,剩下的维修者不但生活恶劣,还不时遭到盟军空袭。
  死亡铁路的名字来自建设时工人的死亡率,工程中总共募集了1万2千名日军(第五铁道联队)、盟军俘虏6万2千人(俘虏6,318来自英国,2815自澳大利亚,2490自荷兰,剩下大概来自美国和其他国家。战争结束前1万2千人死亡)、数万泰国人、18万缅甸人(4万人死亡)、8万马来西亚人(含当地华侨,4万2千人死亡)、4万5千印尼人进行施工。

铁路现状

二战之后,1943年2月先修好一座木桥,同年6月建钢筋水泥桥。两座桥都在1945年4月2日炸毁,但是已经被破坏再修理多次。现在的桂河大桥桥墩在日本制造,送到泰国赔偿战债。
  铁路几乎已经完全报废,泰国重建部分,铁轨加宽,1949年4月修复Kanchanaburi到Nong Pladuk,1952年到Wampo,1957年7月到Nam Tok,总共约50公里现在可以应用,缅甸部分没有修复。
  为修铁路炸开的山谷只能步行,现在有从缅甸来的非法入境者从这里进入泰国。1990年代一直提出计划重修整个铁路,但是一直没有进行。
  缅甸近年来不断加大对旅游业投入和扶持并取得了成效,2009至2010财年,海外游客突破30万人次。为了争取旅游业更快发展,缅甸政府还将采取多项措施,其中包括修复二战期间著名的“死亡铁路”,以期吸引更多海外游客。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