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条斑病菌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入侵地

水稻条斑病菌菌株的BOX-PCR DNA指纹图谱

水稻条斑病菌菌株的BOX-PCR DNA指纹图谱

传播途径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主要是由带菌种子传播的,其次是腐烂的稻草及田边的杂草。在植株间,病菌只能短距离传播。种子传播是病原菌唯一的远距离传播方式,选用无病种子在防治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病原菌常在颖片上存在,但也能进入胚乳。病菌主要通过灌溉水、雨水接触秧苗,从气孔和伤口侵入,侵入后在气孔下繁殖扩展到薄壁组织细胞间隙并纵向扩展,形成条斑。
病田收获的种子可带病菌,病田残株也带有病菌,成为夏季初侵染的主要来源。带菌种子播种后,病菌侵害幼苗的根及芽鞘,插秧时又将病秧带入本田,然后借风、雨、露水和灌水及人员走动传播。

主要寄住主

主要侵染水稻,也侵染其他野生的或栽培的禾本科单子叶植物。

为害特点

主要寄主是水稻,也侵染其他野生的或栽培的禾本科单子叶植物,为害面积不断扩大,造成损失也很大。该病在潮湿的季节及施用高氮肥的地区发生严重。如果氮肥使用量少,该病害一般不会影响产量。对籼稻的危害性最大,20世纪以来,已上升为华南、中南稻区上的主要细菌病害,其危害程度已超过水稻白叶枯病,减产达5%~25%。
在秧苗期即可出现典型的条斑型症状。大田发病时,感病品种上的病斑纵向扩展快,长达4-6cm,病斑两端菌脓很多,呈鱼籽状,干燥后呈琥珀状附于病叶表面而不易脱落。严重时多个病斑可相互连成枯斑,以后病斑不断扩大。

形态特征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从苗期到抽穗期都会发生,但以分蘖期到抽穗前期发病为多。发病以后,严重时影响灌浆,秕粒增多,引起减产。在海南岛地区发病较普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最初表现为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斑点,后扩展成褐色短条状病斑,病斑多时可连成长条形,对着阳光看,叶脉处可见透明长斑,严重时可造成全叶枯死。病原菌分离是将病叶表面消毒,切成碎片,浸在无菌水中,用其悬浮液在1%葡萄糖营养洋菜培养基或Wakimoto琼脂培养基上划线,在25℃-28℃下培养。
病原杆状,病菌大小1.0-2.5μm0.4-0.6μm。单胞偶尔成对,但不成链状,不形成芽孢和荚膜,具有端生单鞭毛,能游动,无孢子,无荚膜。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在NA培养基上病原菌生长快,菌落常呈淡黄色,圆形,光滑,边缘规则,圆顶状,粘稠状,好气。

生物学特征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适合的发病温度为25℃~30℃,必须有2~3天的高湿或早晨有露方可引起侵染,而且不论相对湿度多大,无新病斑的出现。高温、高湿更易发病,灌客水或淹水的地块病害更重、氮肥(尤其硫酸铵硝酸铵)施入过多过迟病害尤重。暴风雨,尤其是夏季台风的侵袭,造成叶片大量伤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和传播,易引起病害流行。病菌通过气孔和伤口侵入植株叶片,通过植株间的机械接触及雨水、灌溉水传播,在温暖潮湿的适宜条件下,能迅速产生、发展成严重的病害,从病菌入侵到发病并出现菌脓只需要5~7天时间。

控制方法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细菌感染的病害,发病后较为难治,所以对于细菌性条斑病,主要以预防为主,辅以药剂防治。对于已经患病的地块,严格隔离,防止传染到临近地块。
1、加强检疫,杜绝病菌传播,选用健康无病的种子。
2、综合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应用种子消毒处理技术,培育无病壮秧,加强肥水栽培管理和及时用药控制。
可在插稻前将幼苗在抗生素溶液中浸泡,可尝试用荧光假单孢菌将种子细菌化。华南病害流行区防治的关键首先是选栽抗病品种;其次是药剂防治。长江流域病害适生区控制病菌源是防治的关键。一是要严格检疫;二是要对种子进行消毒。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