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缩果病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症状与危害

枣缩果病病原菌侵入正常果实以后,被侵害果实的发病症状一般有晕环、水渍、着色、萎缩和脱落几个阶段,但也不完全如此,枣果生长前期发生缩果病,病果在水渍期就脱落;生长中期发生缩果病,病果有的在半红时就脱落;而枣果生长后期发生缩果病,病果多在萎缩期未脱落就进入了采收期。

特点规律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缩果病是由细菌感染后引起的病害。发病与枣果外皮破损有直接关系。除自然磨损的枣果伤口可以传病外,主要由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如壁虱、叶蝉和椿象等所引起的伤口传病。发病也与枣果的发育时期有关。在华北地区,一般于枣果变白至着色时发病。从气候条件上看,气温在26℃~28℃时,一旦遇到阴雨连绵或夜雨昼晴天气,此病就容易暴发成灾。缩果病以点片发生较多,一片枣园往往有几株树发病严重,一株枣树又往往有几个枝条发病严重等。另外,缩果病往往与炭疽病同时发生在一个枣果上或同时在枣园内发生,有时比较难以区分。两种病果的主要区别在于枣果的果核发不发黑。只患有缩果病的枣果,果核一般不变色而一旦感染上炭疽病后,它的果核则会变黑。

发病时间

据田间调查,该病害从6月底开始发病,7月上旬发病逐渐增强,中下旬进入高峰期,持续到8月底-9月上中旬还可对挂果较晚的红枣果实造成危害。从发生危害程度看,发病较早的(6月底-7月初)栆园,整个病果瘦小且提前脱落,严重影响红枣产量,中后期发病(8-9月)的果实,即便是在成熟前脱落,但因色泽及内在品质均普遍较差,同样对红枣品质及产量造成较大的影响。

发病原因

缩果病的发生原因,对枣缩果病发生始期到盛期枣果生理指标的进行了量化研究,证实枣缩果病的发生与POD活性的降低、可溶性糖的积聚、枣果实中VC含量的变化具有相关性;与缺少硼肥等元素营养物质也有直接关系。通常该病的发生也与果园质地、气候及品种等因素密切相关。土壤瘠薄的山地和河滩沙地,硼元素极易淋溶流失,会使树体表现缺硼症状;在盐碱性土壤中,硼元素呈不溶性状态,植株根系不易吸收,树体也会表现缺硼症状;钙质含量很高的土壤,硼也不易被吸收;虽然粘质土壤含硼量较多,但有机肥(农家肥)用量少、商品肥施用过量的果园,极易造成营养元素之间的拮抗作用,同样会使缩果病发生。另外,土壤干旱、品种之间对硼元素的敏感程度也有差异。

防治技术

1.加强虫害防治工作,及时防止刺吸式虫害的发生及危害,如桃小食心虫、介壳虫、椿象、壁虱和叶蝉的危害等。前期喷施杀虫剂,以防治食芽象甲、叶蝉、枣尺蠖为主;后期8~9月结合杀虫,施用氯氰菊酯等杀虫剂与特谱唑(速保利)混合喷雾,对枣缩果病的防效可达95%以上。
2.加强果园土壤管理,在枣果变色转红期保持土壤湿润,预防或减少裂果的发生。
3.在枣果变色转红前后喷施“枣果防裂防烂剂”钙加硒+硼肥【硼加硒】,预防裂果和减少裂果的发生数量。每支10毫升,直接对水25~30千克全树喷洒,每7~10天一次,连用2~3次。
4.在枣果变色转红期的发病前后,喷50%的DT杀菌剂500倍液+硼肥【硼加硒】或12.5%的特谱唑粉剂30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用链霉素200个国际单位/毫升(即1000万个国际单位对水50千克)或土霉素200个国际单位/毫升、卡达霉素140个单位/毫升、硼加硒30-50mL/亩,作全树喷施。每7天喷施1次,共喷施2~3次。由于上述药剂的水溶液容易失效。特别是链霉素,故使用这些药剂时最好现配现用。
另外,缩果病往往与炭疽病同时发生在一个枣果上或同时在果园内发生,则需要同时进行防治。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