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简称“朋辈辅导”)改变了只有专业心理咨询师才开展助人活动的状况,让更多的学生成为高校心理咨询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心理教育的主动性。由于具有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较快的特点,在心理教育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朋辈辅导是由受训或督导过的非专业人员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过程,相对专业心理咨询而言,被称为“准心理咨询”(Paracounseling)或“非专业心理咨询”(Paraprofessional Counseling)。很多研究者都认为,朋辈辅导实施的重点步骤和关键环节是有针对性的培训 。因此,构建科学有效的心理培训体系成为朋辈辅导工作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依据国外相关研究和临床经验,设计了较完整的朋辈辅导培训体系,并通过评估培训效果探索其有效性,旨在为高校朋辈辅导的培训提供科学依据和可操作的方案。有研究认为,朋辈辅导是社会工作模式在高校心理教育中的运用,推动了高校心理教育的纵深发展,有利于克服高校专业心理咨询不能满足需要的现状,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心理教育的主体作用,形成“自助—助人—互助”的机制 。
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培训,朋辈辅导员对朋辈辅导的胜任力、自我效能感和健康水平均有显著提高。说明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朋辈辅导培训体系是有效的。此次朋辈辅导培训体系内容主要包括朋辈辅导的基本概念与定位、人格理论和辅导技巧、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分析、精神疾病和危机的识辨与转介、朋辈辅导员自我成长等部分,主要采用团体活动形式进行,综合运用了个人分享、小组讨论、团体游戏等方式,目的在于初步建构朋辈辅导员心理咨询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促进学生朋辈辅导员自我成长,提高自我认识能力。本研究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有相似之处 。科学有效的朋辈辅导员培训应有3个重点:
第一,采取小组或团体培训的形式来开展,改变传统单一的灌输方式,综合运用多种培训方式进行,充分调动团体的资源促进朋辈辅导员的成长;
第二,培训内容注重科学性与实用性结合,初步构建辅导的知识与技能体系,深入浅出,结合个案和朋辈辅导员自身发展来展开,促进自我认识,增强对辅导的信心;
第三,运用心理测验手段进行效果的评估,不断总结和调整培训内容和方法,增强培训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尤其是通过心理测验使朋辈辅导员的培训与选拔、督导更好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