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银鳞蛛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基本信息

编号:
3167
拉丁目名:
ARANEAE
拉丁亚目:
OPISTHOTHELAE
中文亚目:
后纺亚目
总科:
园蛛总科
superf:
Araneoidea
中文科名:
肖蛸科
拉丁科名:
Tetragnathidae
中文亚科:
银鳞蛛亚科
拉丁亚科:
Leucauginae
中文属名:
银鳞蛛属
拉丁属名:
Leucauge
拉丁种名:
tessellata
定名人:
(Thorell)
年代:
1877
中文名:
方格银鳞蛛
ogenus:
Callinethis
原始文献:
Ann. Mus. civ. stor. nat. Genova 25: 135.
生境:
生活在山间灌木丛间,结大型水平圆网。
国内分布:
福建,湖北,海南,贵州,云南,台湾。
国外分布:
印度到印度尼西亚。
资料来源:
中国动物志 无脊椎动物 第三十五卷 蛛形纲 肖蛸科:244-247

形态描述

雌蛛

体长6.43~8.64。一雌蛛体长8.64:头胸部长3.06,宽2.43;腹部长6.75,宽3.51。背甲黄褐色,头部和胸部两侧浅黑褐色。颈沟明显,放射沟一般。中窝三角形,左右各有一横向的小坑。
前眼列强烈后凹,前侧眼几乎和后中眼排成一条直线;后眼列稍后凹。两眼列等宽。前中侧眼间距大于前中眼间距(0.38:0.10);后中侧眼间距大于后中眼间距(0.38:0.13);前、后侧眼相接。中眼域长0. 41,前边宽0.38,后边宽0.41。前中眼=后中眼>前侧眼=后侧眼(0.14:0.14:0.13:0.13)。
额高0.18。螯肢浅黑褐色,前齿堤具3齿,后齿堤具4齿。下唇和颚叶浅黑褐色。颚叶端部较宽。下唇宽大于长,全长约为颚叶长度的一半。胸板橙黄色,具较宽的浅褐色边。步足浅黑褐色,各腿节的基半部颜色较浅。各足具少量相对短、细的刺,其中腿节I前面有6~7根刺。腿节Ⅳ听毛列的长度约占腿节长的1/2。胫节Ⅳ具瓶刷状黑色长毛。步足测量:Ⅰ21,06(6.03十6.93十6.48十1.62),Ⅱ16.38(4.86十5.22十4.95十1.35), Ⅲ8.46(2.79十2.34十2.34十0.99), Ⅳ14.85(4.95十4.50十4.32十1.08)。
足式: 1, 2, 4,3。腹部长卵形,银白色。肩部隆起,其上各有一黑色斑点,后端向后上方伸展,超越纺器,并形成一短尾。背面和左右两侧面布有网状黑色条纹,末端黑色。腹部腹面中央有一较宽的浅黑褐色纵带,纵带内没有浅色鳞斑。纺器浅黑褐色。外雌器黑褐色,前缘有一弧形兜,稍靠前方有一近“M”形的黑色阴影,兜的后方为一盾状中隔,一对插入孔位于中隔的顶部内侧,卵圆形。

雄蛛

体长3.78~5.94。一雄蛛体长5.94:头胸部长2.61,宽1,98;腹部
长3.51,宽1.71。背甲、螯肢、下唇、颚叶、胸板步足均呈黄褐色。螯肢的顶部以及步足各节的末端均为黑褐色。步足较细长,胫节I、Ⅱ和后跗节I、Ⅱ的腹面有成排的齿状短刺。触肢和步足测量:触肢2.76(1.26十0.27十0.41十0.82);步足Ⅰ 26.28(7.11十8.37十9.00十1.80), Ⅱ 19.80 (5.76十6.30十6.30十1.44), Ⅲ8.50 (2.88十2.43十2.34十0.85),Ⅳ14.67(4.86十4.23十4.50十1.08)。
足式同雌蛛。腹部较雌蛛的短小,土黄色。背面仅中线的两侧各有一条银白色纵条纹,末端有3个黑色斑点,前2个斑点成对,后一个位于腹部末端。腹面亦在中线的两侧各有一银白色纵条纹。触肢的胫节短,约为跗舟长的1/2;盾板宽,亚盾板小;腹面观引导器具2个柳叶状导片;跗舟背面基部的距状突起在顶部呈钩状。

鉴别特征

本种雌蛛胫节Ⅳ有瓶刷状毛,而近似于武陵银鳞蛛 L.wulingensis和拟方格银鳞蛛 L.subtessellata,但腹部背面的黑褐色条纹呈方格状,以及胫节Ⅳ仅有1根前侧刺而不同于后两种。本种雄蛛触肢的跗舟长约为胫节长的2倍,而不像武陵银鳞蛛那样,触肢胫节远较跗舟长。

地理分布

国外分布:印度印度尼西亚
国内分布:福建、湖北、海南、贵州、云南、台湾。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