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综合症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概述

疾病名称:手机综合症。
高发人群:拥有手机且手机用途主要是发短信的青年一族。
是否有传染性:是。
危害性:大小不一,因人而异。

定义

手机,这个曾是无比遥远的黑色砖头,曾是被人当作奢侈品的身份象征,而今,早已成为比手表更为普通的东西。而突破了传统的接听和短信的功能后,手机成了老板招之即来的呼叫器,成了“锻炼”拇指的健身器,成了各色段子的中转站,成了游戏机,成了数码相机,成了掌上电脑……在我们的生活中,手机开始无所不能,并且无法摆脱。
有了手机,你再没有不想接听电话的逃避理由,你的工作时间在8小时外无限延长,你时刻处在人际联系的在线状态,开始害怕没有信号没有电,害怕错过任何电话和信息……而心理学专家则认为,对手机的重视和依赖反映了现代都市人对信息的渴求,但他们应该学会适当缓解工作压力。
都市里流行一种“病”。目前我们还不能确认这是一种什么病,但它真的越来越像一种病了。这种病和手机有关,确切地说和短信有关。
“我怀疑自己得了病!”朋友小张小声地说。据该“患者”自述,他发现自己对手机短信有了一种难以摆脱的迷恋,最近由于短信少了,心情非常地焦躁不安,甚至出现失眠。
笔者于是仔细观察了一下周围的人,并且作了一次广泛的调查访问。结果令人大吃一惊,这种病不仅广泛存在,而且传染性极强,之所以我们平时没有太留意,纯粹是因为见惯不怪,习以为常。
由于医学界尚未对此病给予足够关注,也没有正式命名,我们姑且称之为“短信综合症”。

典型症状

症状一: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听到手机铃声响起,便会烦躁不安,心情低落,同时伴有间歇性呓语:“没人理我……”、“我是个被世界抛弃的人……”,患者表情悲切,眼神迷离。此类呓语也有可能在心里进行,因此也要注意观察其神态动作。他会在做其他事时不经意地瞅着自己的手机,若铃声响起一个音符或手机有震动趋势,他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把抓起手机查看“小信封”,其神色极度亢奋,眉高耸、口微张、眼睛熠熠发光,重症者甚至伴有身体其他部位的无意识动作。
症状二:幻听。常有“于无声处听惊雷”之效果,若手机久久没有动静便易产生幻听,打开手机未发现新信息,仍满脸雾水口称“奇怪”。在大街上听到与自己手机铃声相似的音乐时总会下意识地摸摸口袋里的手机,重症者则必会掏出手机看个究竟,虽然明知道不是从自己兜里发出的声儿,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强迫症”?
症状三:离开手机一刻便坐立难安,似乎心里少了点什么,空荡荡地难受,又像是错过了什么,感到莫名的焦虑,以致无法全身心投入到身边的事中。此时手机仿佛伸出一只手挠得你心痒痒,恨不得立刻将那玲珑可爱散发迷人气息的小东西变出来捧在手上细细端详。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出门几分钟之内,定会一个箭步冲回去取,绝对兢兢业业、不辞劳苦。
症状四:常常边走路边发短信,不顾脚下“蜀道难”。因而身上总有与大地亲密接触后留下的痕迹,更令人吃惊的是有重症患者竟然在接触后保持姿势继续发,真是可歌可泣啊。

测试

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有手机综合症,做做下面的测试吧,如果以下问题有一半以上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很可能已经患有“手机综合症”。
1.你是否总是把手机放在身上,如果没带就会感到心烦意乱,无法做其他事情?
2.当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你会不会感到不适应,并下意识地看一下手机是否有未接电话?
3.你会不会总有“我的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甚至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做自己的手机在响。
4.接听电话时你是不是常觉得耳旁有手机的辐射波环绕?
5.你是否经常下意识地找手机,不时拿出手机看看?
6.你是否经常害怕手机自动关机?
7.你晚上睡觉也开着手机吗?
8.当手机经常连不上线、收不到讯号时,你会不会产生焦虑和无力感,而且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

易感人群

拥有手机的年轻人群,年龄多集中在18岁至30岁左右,以未婚者居多。学生层次中,以高中和大学生居多。

诊断途径

从每月的话费账单可以进行初步诊断,再结合以上症状进行确诊。
轻度患者:每月短信费超过50元;
中度患者:每月短信费超过100元;
重度患者:每月短信费超过150元。

治疗办法

病情轻者自己稍加节制,即可痊愈;病情较重者,应停止发送短信1个月,无论遇到何事均用打电话解决,以摆脱对短信的过分依赖。如果仍无法自控,那只有建议运营商将其短信费升为0.5元一条。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