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DNA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循环核酸最早由 Mandel和Metais于1947年发现(Les acides nucl´eiques du plasma sanguin chez l’homme[J]. C R Hebd Seances Acad Sci (Paris), 1948, 142(3): 241-3),但由于缺乏高灵敏性和高特异性的实验方法,导致有关血中游离DNA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在较长时期内进展缓慢。直到有效分离游离DNA技术的出现,和特殊荧光染料与PCR技术相结合的检测技术的应用,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在最近二十多年得到了较迅速发展。自发现血中游离DNA可含肿瘤细胞DNA相同基因突变后,应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循环游离核酸的研究的兴趣日益增加。
血中游离DNA在疾病的早期诊断、预后、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潜在价值。其具体医学应用大致包括以下方面:
1. 用于产前诊断;
2. 用于免疫性疾病等非肿瘤类疾病的病情分析与疗效观察;
3. 用于肿瘤相关分析。
在上述三类应用中,其在肿瘤分析中的价值尤为重要,虽然目前血中游离DNA分析尚未列为临床必需的检测指标,但数以千计的研究论文和大量一期和二期临床试验的数据,有力支持这一新技术在肿瘤防治中的巨大应用价值:
肿瘤的早期诊断;
肿瘤治疗方案确定;
肿瘤疗效观察;
肿瘤预后评估;
肿瘤转移风险分析;
肿瘤复发监测。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