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髭蟾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形态特征

成体
雄蟾上唇缘每侧各有5-8个排列规则的角质刺,雌蟾在相应部位有数目相同的米色小点。这是区别于其他髭蟾属动物的鉴别特征。峨眉髭蟾成体雄性较雌性大,平均体长约大10mm。头部扁平,长、宽几乎相等。吻端不成盾形,吻棱不成棱角状,蝌蚪口部不成漏斗状,有唇齿和角质颌,舌骨体中部有“Y”形副舌骨残迹,体背面和四肢细肤棱明显,繁殖季节雄性上唇缘有锥状角质刺,雌性相应部位有浅色点,雄性无雄性线。眼球突出,上1/3呈蓝绿,下2/3呈棕褐,颜色、比例是较为突出的形态特征。
蝌蚪
不同分布区内蝌蚪体形大小有差异;蝌蚪尾基部上方的“Y”斑较窄,唇齿式充分发育多数为I:6+6/I:5+5,不同种群有一定差异,少数为I:5+5/I:5+5或I:7+7/I:5+5。尾部有相当数量深色的斑纹。尾部“Y”斑较明显,变态时消失时间较迟。发育时期的蝌蚪,体长差异很大,20mm-100mm,最大体长可达120mm。
卵群近圆形,中央略凹或不凹。据三个卵群的测量:直径56-62mm,有卵粒189-262粒,动物极灰色,植物极乳白色,卵径为3.6mm左右。

种群分布

峨眉髭蟾的分布范围比较狭窄,栖息地面积小,而且分布区破碎。目前,在其模式种产地峨眉山几乎绝迹。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南壶瓶山国家级保护区、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西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也仅有零星分布,种群数量下降严重。重庆酉阳大板营、湖北恩施市、四川夹江县、贵州遵义绥阳县等地发现有峨眉髭蟾分布。湖北、重庆两省市为属种新纪录。

生长繁殖

生长发育
根据目前的观察发现,蝌蚪发育比较缓慢,变态期较长,蝌蚪期长达3 年左右,因此蝌蚪至少要越过两个冬天才能完成变态。要长成成体则需要4-5年。变态期的蝌蚪各系统未发育完善对环境更为敏感,这也是该物种重要的致危因素之一。
繁殖习性
峨嵋髭蟾的繁殖季节为2-4月,不同地区气候条件下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集中表现为在最冷的冬季和初春进入产卵期,因此它是否有冬眠行为有待证实。随着繁殖季节的来临,雄蟾体态变得较为肥胖,皮肤增厚而松弛前臂变粗为平时的几倍,上颌缘角质刺开始生长并角化。雄蟾有筑巢护卵习性,选择水流平缓、砂底且有较大石块的地方筑巢,等待雌蟾。雌蟾在产卵前才进入产卵场与雄蟾配对产卵,雌蟾产卵完毕即离水上岸,雄蟾仍留守石下护卵并可与其他雌蟾继续配对产卵。繁殖季节后雄蟾第二性征消失,角质刺的角质层剥脱,中间的非角化软组织被吸收。

物种分类

分类地位

峨眉髭蟾隶属于两栖纲无尾目角蟾科髭蟾属。由刘承钊教授于1938年首先发现与四川峨眉山,被确立为一新属新种,并被指定为该属的模式种。在该属建立之初将其列入锄足蟾科,并沿用到上世纪90年代。对该属动物的归属问题曾有较大的变动。Griffiths对该科动物进行了详细了解剖观察和研究,将该科分为3个亚科:锄足蟾亚科、合跗蟾亚科和角蟾亚科。Lynch根据骨骼特征的差异,建议提升合跗蟾亚科为科。Ford和Cannatella (1993)对该科两个亚科骨骼特征的研究,发现两个亚科区别显著,将角蟾亚科提升为科,并将其和锄足蟾科、合跗蟾科列入锄足蟾超科。之后角蟾科的科名得到了学者们的认同并被广泛采用。中国学者费梁等通过研究亦采用了这一科名,并将包括髭蟾属现知种类在内的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和南亚东部原隶属于锄足蟾科的属种划入该科。

异名信息

  • Vibrissaphora boringii,Liu,C.-c.,1945
  • Leptobrachium boringii,Dubois,1983
  • Leptobrachium (Vibrissaphora) boringii,Duellman,W. E.,and L. Trueb .,1986
  • Leptobrachium (Leptobrachium) boringii,Dubois,A.,1980

物种保护

保护区

峨眉髭蟾的生活区域很多与现有的自然保护区重合,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该物种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控制了人为活动的不利影响。其中包括:于1978年批准建立的贵州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批准建立的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批准建立的湖南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1996年峨眉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遗产名录。2005年广西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级别

峨眉髭蟾先后列入国家和多个地方的保护动物名录。包括:1990年颁布的《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00年发布实施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1992年颁布的《贵州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02年修订的《湖南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致危因素

自然因素
蝌蚪发育比较缓慢、变态期较长,蝌蚪至少要越过两个冬天才能完成变态、长成成体需要4-5年。变态期蝌蚪各系统未发育完善对环境更为敏感,这是重要的致危因素之一。
人为因素
人为抓捕。如:2014年11月媒体报道:峨眉山景区报国寺附近,餐馆将峨眉髭蟾蝌蚪做成食物出售。

惨遭捕杀

近期,有网友反映称,四川峨眉山有人非法捕捞和销售我国特有濒危两栖动物峨眉髭蟾,并被卖给景区内的一些餐馆。举报引起了峨眉山景区管委会和森林公安的高度重视遂即展开联合行动,在4家违法餐馆查获非法销售的峨眉髭蟾约3公斤。
根据网友举报,记者专程来到峨眉山景区以一名普通食客的身份,对沿途各餐馆展开调查。然而,对于“峨眉髭蟾”这个称呼,餐馆老板及周边市民显得非常陌生,表示并无该种食物。随后,记者以“蝌蚪鱼”的称呼再次探访,终于在景区一处叫“好吃街”的地方有了收获。
“吃饭吗?几位喃?”记者一走进“好吃街”,一服务员就热情上前招呼。当问及有无“蝌蚪鱼”时,服务员表示没有,但有一种很好吃的野生鱼,他们称之为“蛙鱼”。
服务员带着记者来到一个铁盆处,盆子里喂养着一群长相酷似蝌蚪的“鱼儿”。记者注意到,这些“鱼”身体呈暗黄色,身长约七八厘米,尾基部上方有浅色丫形斑,与峨眉髭蟾极其相似。
“这个多少钱一斤呢?”“168元!”服务员回答称。
“这么贵呀!”看到记者被吓到,服务员连忙解释称:“这些“蛙鱼”都是野生的,你去看我们的点菜单,上面每个单子都是一样的,168元。”
记者以太贵为由离开了这家店,又来到不远处的另一家烤鱼店。听闻吃“蛙鱼”的顾客临门,老板和几位服务员显得格外热情,立即招呼记者准备点单。“最低168元一斤。”餐馆老板将记者领到喂养“蛙鱼”的地方,称这些“石蛙鱼”都是来自峨眉山万年寺的野生品种,做成水煮鱼很好吃,非常受欢迎。记者发现,这些“石蛙鱼”长相与前一家的完全相似,仅颜色稍微偏深。
“就只有这些了。”见记者还未心动,另一名餐馆工作人员表示,卖给游客都是两三百块一斤,甚至还卖过800多元/斤,“168是最低价了。”
接下来的调查中,记者发现销售“蛙鱼”的餐馆还不少,大都卖价昂贵。这些价格昂贵的“蛙鱼”到底是不是珍贵的峨眉髭蟾呢?
记者找到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曹成全博士,仔细看完记者提供的相关照片资料后,曹成全博士初步判定,这些所谓的“蛙鱼”就是峨眉髭蟾的幼体。为了进一步核实,曹成全博士又专门联系了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专门从事蝌蚪分类研究的专家,最终得到权威证实。
曹成全称,峨眉髭蟾是我国特有的珍稀蟾类,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南、广西等地。之所以叫“峨眉髭蟾”,是因为它是从峨眉山发现的新物种,也就是说,世界上第一只峨眉髭蟾就是采自峨眉山。因为它独特的胡子,有很大的科研价值。
曹成全叹言,如今峨眉髭蟾这一珍稀物种已为数不多,特别在其模式产地四川峨眉山已濒于绝灭,已被列为濒危(EN)等级。对于将峨眉髭蟾当做“盘中餐”的做法,曹成全深表惋惜,并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对峨眉髭蟾的保护。
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林农水利局相关负责人称,获悉峨眉髭蟾被餐馆当作“美食”公开销售后,景区管委会林农水利局与乐山市森林公安局峨眉山景区派出所联合行动,对峨眉山景区“好吃街”进行走访,发现有4家餐馆正在销售峨眉髭蟾。执法人员立即行动,一举查获峨眉髭蟾幼体蝌蚪约3公斤,同时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批评教育和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
目前,当地有关部门已对查获的峨眉髭蟾进行了放生处理。乐山市林业局野保科工作人员称,峨眉髭蟾系四川省重点保护动物,餐馆的上述行为已违法。该工作人员表示,广大民众若发现有上述违法行为,可随时向当地森林公安举报。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