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山蟾蜍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简介

雄蟾体长69—83毫米,雌蟾75—98毫米。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上有长疣;颊部向外倾斜,一般无凹陷;鼻孔略近吻端,鼻间距略小于眼间距;鼓膜小而明显;舌长椭
圆形,后端无缺刻。前肢较长;指端尖贺,指侧微具缘膜;指长顺序3、1、2、4;关节下瘤成对;掌突二,圆形。后肢粗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雌跗则多达腋下;左右跟部不相遇;足比胫长;趾略扁,趾端尖圆。胫跗关前达肩部,雌跗则多达腑下;左右跟部不相遇;足比胫长;趾略扁,趾端尖圆;趾侧缘膜显著,基部相半蹼;关节下瘤成对;内躔突大,外躔突小而圆。皮肤极粗糙。吻棱上的长疣与上眼睑内侧之大疣很明显;顶有许多小疣和少数大疣,眼睑上密布小疣;耳后腺大,长椭圆形;体背面有不同形状和数量的瘰粒;体侧满布小疣,基间散有少数瘰粒;有跗褶麻省理工学院数不甚明显。除掌、躔及跗部外,整个腹面满布小疣

形态

大蟾蜍皮肤分泌物为白乳状液体。生活时背部橄榄灰、绿灰或褐灰色,上面有不显灰黑斑点;体侧具黑色与浅色相同的花斑,有的具黑色线纹,自眼后沿耳后腺下方斜伸胯部。腹面具乳黄或污白色与黑色或棕褐色形成的花斑。腹后部多有一深色大斑。第二性征:蟾体形略小,皮肤松弛,背面瘰粒少且较光滑;前臂较粗壮,内侧三指及内掌突上具有黑褐色婚垫;无声囊及性线。雌蟾瘰粒较密集,背腹面疣粒上有不同程度的黑褐色角质小刺。卵:卵粒多呈双行或3—4行交错排列于管关胶质卵带内,卵粒直径16毫米左右 ,动物极黑色,植物极灰褐或棕黑色。

生态

该蟾生活在海拔1700—3700米的耕地、林缘及高原草地。夏秋之妹,白天常隐匿于草丛、灌丛、石块下或土隙内;黄昏后外出活动,尤其是雨易于见到。在水中游泳或在陆上都很缓慢。西宁地区,这种蟾蜍多于3月下旬出蛰,即进入静水域中,开始产卵,持续至5月,其产卵其约两个月。卵产于水深20厘米左右、水温8—15摄氏度,pH值6—7.4的静水坑内,抱对时,蟾抱位雌蟾的腋部;雌蟾缓慢爬行,将同时排出的二条卵带缠绕于水下杂草、枯枝或石块上,产卵完毕两性分离,雌蟾先离水上岸。它们能大量捕食各种害虫,如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和直翅目等昆虫及其幼虫同时变天食一些象螵虫、蜜蜂和蚯蚓等有益动物,但以食害虫为主。一般于9月下旬或10月初开始潜入水底淤泥或枯枝烂草里以及陆上的土隙里越冬;于明年3月下以后出蛰。

分布

省内分布于西宁、湟中、互助、大通、平安、乐都、民和、循化、源和河南等县。省外在四川西北部、甘肃南部均有分布。

价值

大蟾蜍不仅是大量捕食各种害虫,有益于农、林、牧业的生产的有益动物,而还是重要的药用动物,其中蟾蜍干的蟾酥是我国的传统药材,临庆应用很广。具有录像片湿热,散肿、消疳积、拔毒杀虫之功效,可主治无名肿毒,小儿疳积、咽喉肿痛、牙痛、心力衰竭、性宰经皮炎等病症。近年来也有用于治疗胃癌的。尤其是蟾酥在医药上的应用,已经引起国内外医药的广泛重视。蟾蜍胆有镇咳、祛痰、平喘、消炎之功效,主治气管炎。此外,大蟾蜍变是教学、科研和医学的重要实验材料。

分类

2005年调查若尔盖湿地的高原林蛙(Rana kukunoris)和岷山蟾蜍(Bufo minshanicus)的日活动节律,发现阳光充足时两栖类的活动性明显高于多云天气;高原林蛙成体、亚成体
、岷山蟾蜍亚成体活动的最低气温为0℃、2℃、8℃;高原林蛙亚成体日活动高峰为中午12:30左右,岷山蟾蜍亚成体日活动高峰为下午15:30左右;高原林蛙亚成体在草地、林地、河边均有一定数量个体活动,岷山蟾蜍亚成体主要集中在河边活动。在若尔盖地区,两栖类可能主要是采用晒太阳(basking)的行为来适应高海拔环境;高原林蛙成体对温度的耐受性比亚成体高,亚成体比岷山蟾蜍亚成体高;高原林蛙与岷山蟾蜍的亚成体在活动时间与活动生境上存在差异,可能是减少种间竞争的途径之一。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