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扫把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入药部位

全草或根。

性味

味苦,性寒。

归经

归肝、胃、大肠经。

功效

清热解毒,燥湿。

主治

湿热黄疸,湿热痢疾,小儿惊风,目赤肿痛,丹毒游风,鹅口疮,跌打损伤。

相关配伍

1、治小儿角弓反张:岩扫把研末,每次1.5-1.8g,开水冲服。(《贵州草药》)
2、治风热型荨麻疹:岩扫把全草或根适量,煎汤洗患处。(《湖南药物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研末,1.5-2g。外用:适量,煎汤洗患处。

使用注意

虚寒者慎服。

采集加工

秋季采根和全草,分别晒干。

形态特征

盾叶唐松草,又名宜昌唐松草、盾叶白蓬草。植株全部无毛。根状茎斜,密生须根;须根有纺锤形小块根。茎高14-32厘米,不分枝或上部分枝。基生叶长8-25厘米,有长柄,为一至三回三出复叶;叶片长4-14厘米;小叶草质,顶生小叶卵形、宽卵形、宽椭圆形或近圆形,长2-4厘米,宽1.5-4厘米,顶端微钝至圆形,基部圆形或近截形,三浅裂,边缘有疏齿,两面脉平,小叶柄盾状着生,长1.5-2.5厘米;叶柄长5-12厘米。茎生叶1-3个,渐变小。复单歧聚伞花序有稀疏分枝;花梗丝形,长0.3-2厘米;萼片白色,卵形,长约3毫米,早落;雄蕊长4-6毫米,花药椭圆形,长约0.6毫米,花丝上部倒披针形,比花药宽,下部丝形;心皮5-12(-16),有细子房柄,柱头近球形,无柄。瘦果近镰刀形,长约4.5毫米,有约8条细纵肋,柄长约1.5毫米。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600-1900m的山地。分布于辽宁、陕西、浙江、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性状鉴别

须根细如发丝,长5-10cm,直径0.3-0.5mm;表面棕褐色;质脆,易折断;味微涩。茎紫褐色,有细皱纹。羽状复叶,多皱缩,展平后小叶片宽椭圆形至近圆,盾状着生;叶面绿色,叶背暗红或淡绿色。花序梗细长,无花瓣。气微,味微苦。

药理作用

抗癌作用。

相关论述

1、《中国药用植物志》:“全草,散寒除风,去目雾,消浮肿。治耳聋,身发黄。亦作健胃驱蛔药。”
2、《贵州草药》:“根,清热解毒,驱风,解痉。”

附注

该物种蕴藏量较小,应加以保护。
[1-4]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