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渠镇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经济发展

安宁渠镇位于312国道、216国道、土乌大和乌奎高等级公路交织成的金三角地带内,而102省道由南至北纵贯全镇,使安宁渠镇享有极其便利的交通条件。1984年安宁渠被确定为乌鲁木齐市的三大副食品生产基地后,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乡镇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以乡镇企业为支柱,农、工、商、运、服务业俱全的多种经营的经济格局。近几年鲜果园艺业发展也很迅速,草莓、葡萄、蟠桃种植园已初具产业化规模,每年可向市场提供鲜美水果4000余吨。乡镇企业依托资源优势,初步形成了造纸、建材、煤炭、铸造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的工业体系。1998年全镇乡镇企业数已达到447个,从业人员1511人,年产值5253万元,全镇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1998年全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2898元,年均增长16.84%。

城镇建设

1995年国家建设部将安宁渠镇列为全国500家小城镇试点单位之一;2000年又被自治区列为20家重点建设示范城镇;同时被自治区科委确定为全疆首家依靠科技发展特色示范小城镇。
县第一中学(后迁入市区)、邮电所、县酱醋厂、区医院、变电所、区供销社、农贸市场、粮站和西北石油地质局车队等单位集中于此。 1983~1993年,经过11年的建设,一个现代化农村集镇雏型已形成。1990年,修建自来水塔,解决了工业用水和居民用水,扩建道渣石沥青路面3公里,拓宽人行道8 200平方米,更新公路两旁树木,安装42盏路灯,建环镇公路6公里。1991年,投资130万元新建区文化娱乐中心。现镇中心街道两旁已矗立办公楼、营业楼和居民住宅楼40多幢。

历史沿革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清政府从陕西、河南、甘肃等地移民在此地屯田定居。因缺水,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自头屯河灯笼口修筑80公里渠道引水灌溉,给沿渠屯民带来幸福安宁,把渠定名安宁渠,此地因渠而得名。民国时期,安宁渠先后属迪化县二区、西北乡。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改为二区(又称西北区)。1954年,成立8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合并成1个高级社,建安宁渠大乡。1958年5月,划归米泉县;9月,为米泉县红旗人民公社安宁渠生产大队。1960年1月,仍划归乌鲁木齐县,为安宁渠人民公社的安宁渠生产大队。“文化大革命”中曾更名工农兵生产大队,后期分设为河西、安宁渠、北大路3个生产大队。1983年改制,建立安宁渠乡。1999年撤乡设镇。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