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网斑病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大麦网斑病
拉丁学名:Pyrenophorateres(Sacc.)Drechsler

为害症状

主要侵害叶片和叶鞘,较少侵染茎。幼苗发病,病斑多在距叶尖1—2cm处。成株发病多从基叶开始,叶尖变黄,上生病健界限不明的褐斑,内有纵横交织的网状细线,病斑较多时,连成条纹状斑,上生少量孢子。颖片受害产生无网纹的褐斑。

病原特征

Drechslera teres (Sacc.) Shoem.=Helmnthosporium trers Sacc.称大麦网斑内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Pyrenophora trers (Died.) Dreechs.称圆核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淡橄榄色,圆柱状,有1—10个隔膜,大小30—175×15—22.5(μm)。分生孢子梗多单生,也有2—3根束生的,直、仅顶端微弯。病残体上形成子囊壳。子囊壳黑褐色、近椭圆形,大小430—800×300—600(μm),子囊无色,棍棒形,内含8个子囊孢子,有时4个。子囊孢子黄褐色,近椭圆形,大小40—62.5×17.5—27.5(μm)。

传播途径

潜伏于种皮内的菌丝体和附在种子表面的孢子是主要初侵染源,病残体上的子囊孢子也可侵染。种子带菌引致幼苗发病,病部产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花部受害使种子带菌,成熟时在麦壳等病残体上形成子囊壳。

发病条件

病菌可存活7年。孢子萌发适温20—25℃。20℃、相对湿度100%发病迅速。低温和寡照、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冬大麦播种较晚发病重。

发病特点

病菌以分生孢子、菌丝体在种子及病残体组织中越夏、越冬。为本病的初侵染来源。种子播种后,病菌侵染幼苗而引起发病。以后在病斑上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继续为害。大麦抽穗、开花期间,为害穗部,使种子带菌。大麦收获后,病菌尚可在大麦自生麦苗上继续侵染为害,成为秋播大麦侵染来源之一。田间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蔓延。冬大麦早播发病轻,迟播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如早熟7号、光芒二棱、浙农8号等。
(2)适时早播,避免连作,地下水位高的要做好开沟排湿工作。
(3)药剂防治:①提倡用浸种灵(TH88)2ml,对水20kg,搅匀后浸大麦种子10kg,浸24小时后播种。浸种灵易光解,浸种要在室内或采取避光措施。其它种子处理方法可参见大麦条纹病。②在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0%防霉宝超微可湿性粉剂100—1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