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湿热证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病因

大肠湿热证由于饮食不洁或嗜食生冷油腻,可致湿热内生,阻滞气血,肠胃黏涩,气血熏蒸。如《素问·阳明篇》所云:“食饮不节,起居不时,则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湿热、暑湿之邪外袭大肠,阻滞气血,传化失职,则出现下痢诸症,故《济生方》云:“胃者,脾之腑,为水谷之海,荣卫充焉;大肠者,肺之腑,为传导之官,化物出焉。夫人饮食起居失其宜,运动劳役过其度,则脾胃不充,大肠虚弱,而风冷暑湿之邪,得以乘间而入,故为痢疾。大凡伤热则为赤,伤冷则为白。伤风则纯下清血,伤湿则下如豆羹汁,冷热交并,则赤白带下。”

病机

由于湿热蕴蒸,影响大肠的传导功能,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并走大肠,则为泄泻。“夫泄泻者,注下之症也,盖大肠为传送之官,脾胃为水谷之海,或为饮食生冷所伤,或为暑湿风寒之所感,脾胃停滞,以致阑门清浊不分,发注于下,而为泄泻也”(《古今医鉴》)。若湿热之邪,熏灼肠道,阻滞气血,脂络损伤,腐败化为脓血,瘀滞肠道,腑气不通,气机不畅,传导失职,则为痢疾,故《医碥》云:“痢由湿热所致,或饮食湿热之物,或感受暑湿之气,积于肠胃,则正为邪阻,脾胃之运行失常,于是饮食日益停滞,化为败浊,胶黏肠胃之中,运行之机益以不利,气郁为火,与所受湿热之气混合为邪,攻刺作痛,此痢症所以腹痛之。”若大肠湿热证,泻、痢日久,损伤阳气,肠中虚寒,固摄无权,每易发展为肠虚滑泻证;或中虚脏寒,寒湿久滞肠中不去,阴盛阳虚,精微不固,则形成虚寒痢。若湿热蕴积肠中日久,损伤血络,则为脏毒便血,“脏毒者,湿与热合,蕴积日久,伤损阴络,血渗肠胃,积久乃下,其色黯浊者是。槐花汤加炒苦楝、炒苍术”(《医碥》)。

治疗

治疗宜清化湿热。以泄泻为主,方用葛根芩连汤(《伤寒论》)。《幼幼集成》认为:“凡泄泻肠鸣腹不痛者,是湿,宜燥渗之;腹痛肠鸣泻水,痛一阵泻一阵者,是火,宜清利之。”若以痢疾为主,应清热除湿,行气和血,方用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丹溪曰:养血则便自安,调气则后重自除。又曰:后重则宜下,如大黄、槟榔之属;腹痛则宜和,如木香、厚朴之类;身重则除湿,非苍朴不能除;脉弦则去风,非秦艽不能去;脉大当清热,非芩连不能清;脓血稠黏以重药竭之,非大黄,滑石不能竭”(《医林墨绳》)。
《杂病源流犀烛》认为:“痢之为病,由于湿热蕴积,胶滞于肠胃中而发,宜清邪热,导滞气,行淤血,而其病即去。”

大肠湿热食疗方

【组成】猪大肠1条(约250克),槐花、金银花各30克。
【制作】将猪大肠割去肥油,翻转,用盐洗去黏液,并用清水漂洗干净;槐花、金银花洗净,纳入猪大肠中,用线把两头扎好。
把装有药材的猪大肠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用文火煮12小时,调味即可。
【用法】随量饮汤食肉。
【功 效】 清热利湿止泻。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者。
【组成】甜菜100克,粳米50克,味精、食盐、香油、葱、姜末各适量。
【制作】将甜菜切碎或绞取汁,粳米淘洗干净,加水适量,先武火煮沸后,改文火慢熬至粥稠时,加入甜菜或甜菜汁煮沸片刻,再调入味精、食盐、香油、葱、姜末等调味即可。
【用法】每次1碗,早晚餐分食。
【功 效】清热,解毒,止痢。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湿热者。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