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乡村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地名含义

原属涵口村之一自然村落,因人口发展比母乡还大,便称“大乡”。别称,涵口大乡。

村容村貌

辖区内有中国鞋都市场区、关帝庙、王爷宫;有并排屹立的六座坐西向东、古香古色、匀称大方的“皇宫式”古大厝组成的古建筑群,由北往南依次是明代建筑陈紫峰祠、石埕祖厝、清代建筑涵口陈氏宗祠、民国初年的陈烟德厝、明代建筑容斋公祠、正通官衙,总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有与涵口村共同拥有涵口紫峰小学、紫峰幼儿园,还有晋江紫峰中学。

历史沿革

明、清时期隶属二十九都。民国33年(1944年)属青阳乡涵坂保。建国后,1956年属池店区洋埭乡;1959年属苏厝公社;1961年属陈埭公社大乡大队;1984年改陈埭镇大乡村委会。

经济状况

位于大乡村西部的“中国鞋都”市场区,是一座集制鞋机械、鞋用原辅材料、鞋产品销售和展示于一体的多功能的专业综合市场,是《中国(晋江)鞋都》的集中展示,是海西经济区的一颗明珠,这座2006年4月19日开业,投资2.5亿元,占地面积217亩,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呈“井”字形的4条大街上,建有标准店铺2162间的大型的鞋业专业市场,采用“超市化、一站式服务”,拉开了鞋材辅料规模化经营的序幕,将促进晋江鞋材经营的升级换代,给晋江的制鞋产业带来经营有序的产业环境,对于晋江作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建设发展将起着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有制鞋厂、鞋材厂以及个体户。

历史人文

涵口村(大乡村)为陈氏聚居村落,自陈家祖先碧溪公于元末卜居,注重文教,子孙向学者多,科第不绝。仅明代就有陈聘、陈琛、陈让、陈龙可、陈伯英中了进士。古时“一人登科,九族皆荣”,何况如此科第蝉联,故而形成这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古建筑群之一。1992年2月,古建筑群列为晋江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该六座古大厝是晋江市古民居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布局合理,坚固实用,居住舒适。均是坐东向西,横排都是五开张,纵身五进,庭院和厅堂用天井隔开,用回廊连接,两边回廊之外是长列厢房(即护厝),厢房之外又有伙房、柴草间和储藏室。古大厝的主体建筑为单檐硬山式,外墙砖石混砌,墙壁上紧贴方砖,红白相间,色彩鲜艳;屋脊两端翘起,似展翅欲飞;屋盖覆以简瓦,雍容稳重。框架木构,斗拱与梁架接无缝,梁头用藤条加固,斗拱、梁架、门窗精心设计,上面雕有飞禽走兽、花木虫鱼、山水人物等各种图案,刻工细致精美,栩栩如生,立体感很强;厅房正面的门框、窗框、横额多用质地坚硬、琢磨光滑的辉绿岩石镶嵌,上刻对联、题字,篆隶行楷,不尽相同;回廊之间有间隔,作为防火墙以策安全;一式的红方砖地板,美观耐磨。屋前有长条花岗岩石铺筑的石路、石埕,且相连,既作行路又作晒谷场,以及休息闲坐、纳凉等活动之地,各大厝间有2米宽的防火通道,俗称火巷,小路两旁都有明沟作排雨水用。每座古大厝面积都在600至1000平方米之间。
古建筑保持着浓厚的闽南侨乡特色,是明、清至民国时期本村乡贤和海外华侨陆续兴建的。自明弘治年间(1488---1505)始建,中跨明清直至民国初年陈烟德厝落成,时间跨度500余年,而建筑特色基本保持一致。陈氏祠堂是明弘治年间在碧溪公故居建起来的,坐东朝西,遥对紫帽、罗裳诸山,门前清溪萦流,当时还是秀才的陈琛为祠堂作联:“子孝孙慈,百世芝兰满室;山光水色,四时青紫迎门”,暗喻族中人才辈出。1987年,全涵口村旅菲侨胞和港澳台同胞捐资把明代理学家陈紫峰祠修整一新,并开辟为陈紫峰纪念馆,以纪念和弘扬其思想业绩。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