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着类纤毛虫病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病原

病原 主要是固着类纤毛虫病中的聚缩虫( Zoothamnium)、钟虫( Vorticella)、单缩虫( Carchesium)等,属于纤毛门、寡膜纲、缘毛目、固着亚目。这些纤毛虫构造大致相同,都呈倒钟罩形。

病症

固着类纤毛虫是以细菌或有机碎屑为食,并不直接入侵宿主的器官或组织,仅以宿主的体表和鳃作为生活的基地,因而属于共栖生物。它们共栖在对虾生活史的各个时期,共栖数量不多时,肉眼看不出症状,危害也不严重,在宿主蜕 皮时就随之蜕掉,但数量很多时,危害就非常严重。它们附着在虾蟹的体表、附肢的甲壳上和成体的鳃上,甚至眼睛上,在体表大量附生时,肉眼看出有一层灰黑色绒毛状物。在幼体常出现在头胸甲附肢的基部和幼体的尾部,在成虾则常出现在鳃上和头胸甲的附肢上,感染严重的虾,鳃丝上布满了虫体,且经常与丝状细菌和其他原生动物同时存在,在虫体之间还黏附一些单细胞藻类、有机碎屑和污物等,肉眼看上去鳃部变黑,所以有人也称为黑鳃。但在显微镜下检查时,发现鳃本身的组织并不变黑。外观变黑是虫体和污物的颜色。这些虫体和污物阻碍了水在鳃丝间的流通和鳃表面的气体交换,降低了对虾对缺氧的耐受力,很容易发生窒息死亡。患病的成虾或幼体,游动缓慢,摄食能力降低,生长发育停止,不能蜕皮,就更促进了固着类纤毛虫的附着和增殖,结果会引起宿主的大批死亡。

流行情况

固着类纤毛虫的分布是世界性的,在我国沿海各地区的虾蟹养殖场和育苗场都经常发生。尤其对幼体危害严重。在育苗期间的主要病原是钟虫和聚缩虫,在养成期间则主要是聚缩虫。此病在有机质多的水中最易发生。在虾蟹养殖池中,此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池底污泥多,投饵量过大,放养密度过大,水质污浊,水体交换不良等条件引起的。

诊断方法

从外观症状基本可以初诊,但确诊须剪取一点鳃丝或从身体刮取一些附着物做成水浸片,在显微镜下看到虫体。患病幼体可用整体做水浸片进行镜检。

预防措施

①保持水质清洁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在放养前尽量清除池底污物,并彻底消毒;放养后经常换水。
②育苗用水采取严格的砂滤和网滤外,可用10~20mg/L的漂白粉处理,处理一天后即可正常使用。
③卤虫卵孵化时注意消毒,冲洗干净后再入池孵化。育苗期投喂卤虫幼虫时,可先镜检,若发现固着类纤毛虫附生时,可用50~60℃的热水浸泡5min左右,将纤毛虫杀死后再投喂。
④投喂的饲料要营养丰富,数量适宜,尽量避免过多残饵沉积;同时通过经常换水、控制适宜水温等措施,创造优良的环境条件,以加速虾蟹的生长发育,促进其及时蜕皮。

治疗方法

若共栖纤毛虫数量不多,可不必治疗,只要按上述预防措施促进虾蟹生长发育和蜕皮就会自然痊愈;若固着类纤毛虫数量很多时,应及时治疗。
①对于发病的虾蟹幼体,除了通过改善饵料、加大换水量、调整适宜水温促进幼体蜕皮外,尚无理想治疗方法。
②养成期疾病的治疗:可用茶粕(茶籽饼)全池泼洒,浓度为10~15mg/L。茶粕中含有皂角苷,可促进虾蟹蜕皮。待虾蟹蜕皮后,大量换水。此法效果较好。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