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股弦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巨鹿四股弦(国家级)

名录简介

四股弦又名四根弦、二夹弦、五调弦、五调腔,是中国河北省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源于河北省邢台地区巨鹿县,在辉煌时曾唱红了河北、河南、山东三省的石家庄、邢台、邯郸、安阳、德州、聊城六个地区。
四股弦,又名四根弦、二夹弦、五腔弦、武强弦、五调弦,是河北省地方戏稀有剧种之一。19世纪初,由山东临清传入邢台,在民间俚曲的基础上,不断取长补短,并吸收乱弹、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营养,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四股弦。
四股弦从诞生到现在已有近200年历史,其间从1920年到抗日战争这段时期,四股弦有了突破性发展。1937年“七七”事变后陷入低潮,1949年后重又得到复兴。
四股弦在内容上,起初大多是反映民间家庭生活的小戏,后逐渐转变为演出历史传统戏和连台本大戏。其唱腔悠长、流畅、委婉,语言含蓄、幽默、通俗。唱词多为七字,传统伴奏乐器为四股弦琴胡,其他文武场乐器与河北梆子乐器相同。
四股弦剧目有200多出,其兴盛时期和复兴时期著名演员有郭素娥、尹秀珍、董小苓、王海棠、马凤云、张春山、马凤仙等,尤其是马凤仙影响最大。
四股弦在邢台、山西都曾产生过巨大轰动效应,它的足迹遍及京、津、鲁、豫、陕、晋等地。代表性剧目有《刘金定下南唐》、《贺后骂殿》、《二进宫》、《坐楼杀惜》等。

表演形式

四股弦使用本地语言演唱,以巨鹿方言为代表,以五声调值表示,其行腔吐字,跌宕起伏,高亢激昂,充满燕赵阳刚之气,具有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主要剧目有《忠保国》、《打鸾驾》、《拴娃娃》、《天赐禄》、《贺后骂殿》、《斩姚琪》、《二进宫》等。四股弦的音乐以板腔体为主,辅以少量曲牌,由唱腔、伴奏和曲牌三大部分组成。四股弦唱腔中,宫调式居于主导地位,徵调式则相对居于次要地位。宫、徵两种调式在唱腔中,多数情况是各自独立使用,但也有的唱段是同时使用了两种调式,其具体情况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宫、徵两种调式的相互连接;另一种是在徵调式唱腔中存在着徵、宫两种调式的交替现象。

音乐组成

四股弦伴奏是构成四股弦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其功能和作用可分为文乐伴奏、武乐伴奏两大部分。文乐伴奏主要用于伴奏唱腔和配合表演动作奏曲牌,武乐伴奏则用于唱腔的各种开头和收头,以及用于配合人物上场、下场、念白、身段和武打等。

曲牌分类

曲牌系四股弦音乐中纯器乐演奏部分。按其演奏时所用主要乐器的不同共分弦笛曲牌和唢呐曲牌两类,弦笛曲牌主要用于过场和动作的伴奏,唢呐曲牌主要用于武将的行军作战。四股弦使用的各种器乐曲牌大多是一曲多用,可根据需要用于不同的场面,如[小开门]、[大开门]、[柳青娘]、[海青歌]、[三元枪]、[四六句]等,也有一部分是专曲专用。四股弦以四胡为主奏乐器,四股弦的乐器在伴奏过程中,和其他剧种完全不同,其方式不是保调方式,而是在整个伴奏过程中,四胡、板胡、二胡、笙、笛则是各行其道,形成一种非常独特的自然复调的伴奏方式。
四股弦剧种的表演行当生、旦、净、丑四行齐全,但在唱腔方面各行当间并无根本区别,仅有男腔和女腔之分,男、女腔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常用音域方面的不同,男腔略低,女腔略高。在实际演唱时,生、净、丑行各类角色从男腔,旦行各类角色从女腔,演唱方法以真声为主,辅以假声或真假混合声。

传承意义

四股弦有极高的包融性,兼收并蓄,具有各家之长,又不失其个性,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发展历程

四股弦剧从诞生到今天已有近200年历史,其间从1920年到抗日战争这段时期,四股弦有了突破性发展。1937年"七七"事变后陷入低潮,1949年后重又得到复兴。
四股弦剧在内容上,起初大多是反映民间家庭生活的小戏,后逐渐转变为演出历史传统戏和连台本大戏。其唱腔悠长、流畅、委婉,语言含蓄、幽默、通俗。唱词多为七字,传统伴奏乐器为四股弦琴胡,其它文武场乐器与河北梆子乐器相同。
四股弦剧目有200多出,其兴盛时期和复兴时期著名演员有郭素娥、尹秀珍、董小苓、王海棠、马风云、张春山、马风仙等,尤其是马风仙影响最大。
四股弦剧在邢台、山西都曾产生过巨大轰动效应,它的足迹遍布京、津、鲁、豫、陕、晋等地。代表性剧目有《刘金定下南唐》、《贺后骂殿》、《二进宫》、《坐楼杀惜》。邢台市四股弦剧团是演出该剧目的专业团体,现有演员40余人,剧目30余出。

冀南四股弦(国家级)

冀南四股弦原指魏县四股弦,后来被广泛用来泛指邯郸一带的四股弦,包括魏县四股弦、馆陶四股弦和肥乡四股弦等,2008年和巨鹿四股弦一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肥乡四股弦
肥乡四股弦分布在肥乡南营内及周边地区,据介绍其在肥乡发生发展的时间是从抗战时期开始的,1943年村里成立了四股弦剧团,学员最多时达二、三十人左右。肥乡四股弦的剧目很多分传统剧目和现代戏,传统剧目有《三进宫》、《打金枝》、《辕门斩子》、《困南唐》等,现代戏有《红灯记》、《沙家浜》、《奇袭向虎团》等。肥乡四股弦在经过不断发展的地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独特的乐器,且行当齐全,因无任何剧本,学员学戏全靠师傅口传手授代代相传。肥乡四股弦独特的伴奏乐器——大弦是其他剧种所没有的对于它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发掘、抢救和保护肥乡四股弦不仅丰富和完善中国地方戏种,对中国戏剧史的丰富和完善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民群众在提高物质水平的同时,精神生活亦有了空前的丰富和变化。90年以后,受影视艺术和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对传统戏的兴趣愈来愈淡漠。另外,一些颇有造诣的老艺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而年轻艺人在技艺上能独树一帜,在剧团中享有威望的很少。上述原因使肥乡四股弦的发展举步难艰,濒危状况难以改变。
馆陶四股弦
一、基本情况
四股弦在内容上,起初大多是反映民间家庭生活的小戏,后逐渐转变为演出历史传统戏和连台本大戏。其唱腔悠长流畅、通俗委婉,语言含蓄幽默,至今还流传着:“不锄地,不浇园,也要去看四股弦”的民谣。
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四旦、四花脸,后演变为现行的生、旦、净、末、丑五大门类。演出时,大伙围桌而唱,伴以简单的动作,俗称“罗圈戏”或“坐板凳头”。演出剧目,多是家庭生活小戏。唱词多为七字句。伴奏乐器为四股弦琴胡,其他乐器与河北梆子乐器相同。
二、地理位置
目前,戏曲四股弦在馆陶县得以保留。馆陶县位于河北省南部,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37公里,总面积448.5平方公里。四周与七个县接壤,东隔卫河与山东省冠县相望;东北隔卫河与山东省临清县相临;北临临西县;西北靠邱县;西与曲周县毗连;西南与广平县接壤;南临大名县。县治驻南馆陶,西北距省会石家庄180公里。
三、历史沿革
四股弦起源于19世纪初,又名南柳子腔、四根弦,是河北省地方戏稀有剧种之一。最早是以民间的花鼓戏发展而成,由山东临清传入馆陶,在民间俚曲的基础上,不断取长补短,并吸收乱弹、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营养,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四股弦。四股弦已有近200年历史,从1920年到抗日战争时期,四股弦有了突破性发展。1937年“七七”事变后陷入低潮,1949年后重又得到复兴。
四、主要价值及影响
四股弦作为戏曲的发展,以唱的艺术诠释着近代文明,演绎着戏曲的结晶,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实际意义。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人际、单位、城乡之间交往的不断增强,这支民族戏曲的奇葩,也成为馆陶县的精神文明交流的主要手段之一,曾引起了戏曲界的革命,大力推进了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等地的戏曲发展,影响巨大。
2、学术价值。四股弦是广泛性的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是我国民间戏曲的集中反映,为我们研究戏曲的发展提供了活化石的作用,从而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馆陶,和谐社会。
魏县四股弦
魏县四股弦源于山东菏泽(曹州)一带,最早以民间的花鼓丁香发展而成的。约1867年春,从山东来了一位乞讨艺人,名叫李成太,路过大名,到魏县乞讨,因会拉四弦,与魏县艺人瞎冬记、陈玉相结合,吸收当地小调,于清同治九年(1871年),在魏县北坡头村创建了河北第一个四股弦童子班。该剧种属于板腔体系,兼有曲牌体,其唱腔优美,通俗朴实、诙谐风趣。板式有:慢板、二板、三板、流水、倒板、黑红板等。文场主要用四弦胡、二胡、京胡、竹笛、笙等。四股弦因与河北梆子、京剧同台演出,蟒靠戏(朝代戏)日渐增多,一些表演艺术,唱腔、板式、音乐、脸谱、服装、导具、剧目等,都渐渐渗透到这一剧种里,大量的外来营养,使其在表演风格、演唱技巧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生、旦、净、末、丑行当日益健全。
北坡头村四股弦是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表演生动、活泼、粗犷,道白用京白,唱腔真嗓吐字,假嗓甩腔,舒展奔放,善于塑造朴实高亢各种英雄人物的独特艺术风格。
北坡头村现有四股弦剧团6个,专业四股弦演员500多人,现直接从业戏剧人员200多人,全村男女老幼几呼人人会唱戏,个个都董戏,人们在平时说笑,红白喜事上用语全是四股弦戏剧的词,临村人戏说:“北坡头村连公鸡叫都是四股弦腔调”。

林州四股弦(市级)

基本简介
文化遗产名称:四股弦
所属地区:河南·安阳·林州市
遗产编号:V—7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日期:2007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林州市、市戏曲研究所
遗产级别: 省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