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 DNA 双链分子全长不断增加温度或用化学变性剂处理,两条链就会开始分开(解链)。首先解链的区域由解链温度较低的碱基组成。 G.C 碱基对比 A.T 碱基对结合得要牢固,因此 G. C 含量高的区域具有较高的解链温度。同时影响解链温度的因素还有相邻碱基间的吸引力(称作“堆积”)。解链温度低的区域,通常位于端部称作低温解链区( lower melting domain )。如果端部分开,那么双螺旋就由未解链部分束在一起,这一区域便称作高温解链( high melting domain ) 。如果温度或变性剂浓度继续升高,两条链就会完全分开。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依据首要的一点是: DNA 双链末端一旦解链,其在凝胶中的电泳速度将会极剧下降。第二个根据是,如果某一区域首先解链,而与其仅有一个碱基之差的另一条链就会有不同的解链温度,因此,将样品加入含有变性剂梯度的凝胶进行电泳就可将二者分开。最终,如果一双链在其低温解链区碱基错配(异源双链),而与另一等同的双链相比差别仅在于此,那么,含有错配碱基的双链将在低得多的变性剂浓度下解链。事实上,样品通常含有突变、正常的同源双链以及配对的异源双链,后者是在 PCR 扩增加时产行的。而含有错配的双链通常可以远远地与两个同源双链分开,这种分离效果使该方法灵敏度很高。
发展阶段
主要事件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的发展经过: 1979 电泳系统发明( Fisher 和 Lerman)1979 年, 1983 分离仅有一个碱基之差的 DNA 双链 (Fisher 和 Lerman)1983 年, 1985 于基因组 DNA 中检测出一地中海贫血突变 (Myers 等) ;1985 年 使用异源双链技术( Myers 等 );1985 年 ,首次使用“ GC 夹板”技术 (Myers 等);1985 年 1987 预测解链行为及分析用计算机程序出现 (Lerman 和 Silverstein);1987 年 ,1989 “ GC 夹板”技术与 PCR 技术相连接( Sheffield 等) ,1989 年 ,非标记检测法问世 (Sheffield 等)
其他改进
1,在 PCR 反应过程中加入“ GC 夹板”( Top1992 年),由一端进行 PCR 反应的引物有:带有 15bp 碱基接头的引物和由 15bp 接头和 35bp “ GC 夹板”构成的接头 / 夹式引物。当然这就要求一个用特定引物扩增,另一个用带有“夹板”的引物扩增,而且要用校读多聚酶( Proof reading polymerase )以防止引入人为突变,而不是应用含有“ GC 夹板”的特定引物,这一方法也有可能减少耗费。
2,去除“ GC 夹板”或用化学“夹板”代替可能都会使操作简便( Costes 等 1993 年 a ; Fernandez 等 1993 年)。此外,“ GC 夹板”由连接补骨脂的多个碱基 A 替代,经过扩增,它就会与新加上去的配对碱基 T 结合在一起,经光照射后与末端共价连接在一起。现已对此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Costes 等 1993 年 b )。 DNA 片段中特定突变通常会产生特定的异源双链和同源双链图,所以检测人员要能够区分所检测到的突变是否为以前所描述的突变。但是,两个或更多突变产生的双链图可能比较相像,所以要确定检测出的突变是否为新发现的突变,就可以通过再次分析前加入已知突变样品( Guldberg 和 Guttler1993 年)而予以解决。如果已知突变与所检测到的突变相同,那么就会产生复合双链图,这种方法可以不用进行序列分析而对突变做出鉴定。
3,Russ 和 Medjugorac(199 年 ) 报道用恒温平板代替了培养槽。
4,最后,从安全角度出发,Guldberg等人(1994年)介绍了一种方法,将甲酰胺从恒变性剂凝胶电泳中去掉,他们还推测可以将变性剂从变性梯度凝胶电泳中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