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异鳞毛蕨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形态特征

植株高约50-70厘米。根状茎横卧或斜升,顶端密被褐棕色狭披针形鳞片,鳞片长约1.5-2厘米,顶端毛状卷曲。叶簇生;叶柄长约20-30厘米,最长可达50厘米,禾秆色,基部可粗达5毫米,最基部密被与根状茎顶端相同的鳞片,向上密被棕色小鳞片或鳞片脱落后近光滑;叶片五角状卵形,长约30-40厘米,基部宽约20-25厘米,三回羽状或二回羽状基部小羽片羽状深裂,基部下侧小羽片向后伸长呈燕尾状;羽片约 10-12对,披针形,基部一对最大,长约15-20厘米,基部宽可达10-15厘米,顶端羽裂渐尖,基部有短柄,柄长约0.5-1厘米;小羽片约6-10对,披针形,基部羽片的小羽片上先出,下侧羽片较大,下侧第一片小羽片最大,可长达15厘米,基部宽达3厘米,羽状全裂,较小植株的基部下侧小羽片为羽状深裂,叶片中上部的小羽片为羽状半裂或边缘具锯齿;基部小羽片的末回裂片或末回小羽片披针形,顶端短渐尖,边缘羽状浅裂或有齿。叶脉下面明显,裂片的叶脉羽状,小脉分叉或单一。叶近革质,干后绿色,叶轴和羽轴疏被黑色毛状小鳞片,小羽轴和裂片中脉背面疏被棕色泡状鳞片。孢子囊群较大,靠近小羽片或裂片边缘着生;囊群盖圆肾形,棕色,全缘。

植物形态

产地分布

产陕西(佛坪)、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日本、朝鲜、菲律宾和印度等国也有分布。

孢子繁殖方法

一种变异鳞毛蕨的孢子繁殖方法,其特征包括以下的步骤:
(1)收集变异鳞毛蕨(Dryopterisvaria(L.)Ktunze)孢子,先在酒精中浸泡25~30s,然后再在升汞溶液中浸泡7~8min,消毒后用无菌水漂洗;
(2)将上述消毒过的变异鳞毛蕨孢子用无菌水配成悬浮液,加入孢子萌发培养基中,在温度23~25℃,光照强度2000~25001x,光照时间11~13h/d条件下培养,先萌发出绿色丝状 体,再发育成片状原叶体,所述的孢子萌发培养基是每升含6~8g琼脂,18~22g蔗糖,其余为MS或1/2MS,pH5.7~5.8的培养基;
(3)将上述片状原叶体转接到增殖培养基中,在温度23~25℃,光照强度2000~25001x,光照时间11~13h/d条件下,培养25~35d后,转入孢子体诱导培养基中,在温度23~25℃,光照强度2000~25001x,光照时间11~13h/d条件下,培养至原叶体出芽后转入孢子体继代培养基,在温度23~25℃,光照强度2000~25001x,光照时间11~13h/d条件下,培养至形成幼孢子体,长出2~3片幼孢子叶;所述的增殖培养基每升中含有6-苄基嘌呤0.15~0.25mg,萘乙酸0.15~0.25mg,琼脂6~8g,蔗糖28~32g,其余为MS,pH5.7~5.8;所述的孢子体诱导培养基每升中含有激动素6-糠基氨基嘌呤或N6-呋喃甲基腺嘌呤0.44~0.6mg,萘乙酸0.15~0.25mg,琼脂6~8g,蔗糖28~32g,其余为MS,pH5.7~5.8;所述的孢子体继代培养基每升中含有萘乙酸0.05~0.15mg,琼脂6~8g,蔗糖28~32g,其余为MS,pH5.7~5.8;
(4)将上述幼孢子体分株转接到孢子体生根培养基上,在温度23~25℃,光照强度2000~25001x,光照时间1~13h/d条件下,培养至幼孢子体基部长出褐色带鳞片的细根时,可出瓶移栽,炼苗后移栽至pH值为6.33~6.4的土壤基质培养,所述的孢子体生根培养基每升中含有萘乙酸0.25~0.35mg,活性碳4~6g,琼脂6~8g,蔗糖28~32g,其余为1/2MS培养基,pH5.7~5.8。

武汉植物园创新引种植物名录

门中文名
蕨类植物
门拉丁名
Pteridophytes
科中文名
鳞毛蕨科
科拉丁名
Dryopteridaceae
科号
P45
种拉丁名
Dryopteris varia (L.) O.Ktze.
种中文名
变异鳞毛蕨
引种地点
湖北利川
引种时间
20040104
引种号
40021
引种材料
鉴定人
赵子恩
Id
191
栽培地点
珍稀园
引种数量
2株苗
栽培方式
地栽
生长性状
灌木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